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9-21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第二节 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一、研究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第三节、有关概念说明 | 第12-15页 |
一、货币政策 | 第12-13页 |
二、货币政策外部效应时滞 | 第13-15页 |
第四节 国内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一、西方早期的货币政策效应时滞理论 | 第15-16页 |
二、现代的货币政策效应时滞理论 | 第16-19页 |
三、我国对货币政策效应时滞的研究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我国货币政策外部效应时滞的规范分析 | 第21-37页 |
第一节 货币政策外部效应时滞形成机制 | 第21-25页 |
一、货币政策货币传导渠道与外部效应时滞的形成 | 第21-24页 |
二、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与外部效应时滞的形成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我国货币政策外部效应时滞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33页 |
一、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不够对外部效应时滞的影响 | 第26-27页 |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行为对外部效应时滞的影响 | 第27-29页 |
三、微观经济主体的市场经济行为对外部效应时滞的影响 | 第29-31页 |
四、宏观金融调控方式对外部效应时滞的影响 | 第31-32页 |
五、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对外部效应时滞的影响 | 第32-33页 |
第三节 1994年——2005年我国货币政策外部效应时滞的表现 | 第33-37页 |
一、从1994年开始实施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所表现出的外部效应时滞 | 第33-35页 |
二、1998年以来实施反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所表现出来的外部效应时滞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我国货币政策外部效应时滞实证分析 | 第37-52页 |
第一节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37-38页 |
一、变量的选取 | 第37页 |
二、数据说明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本文所用模型 | 第38-40页 |
一、向量自回归模型 | 第38-39页 |
二、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实证分析方法 | 第40-42页 |
一、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 第41页 |
二、Johansen协整检验(JJ检验) | 第41-42页 |
第四节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42-52页 |
一、1994年—1999年货币政策外部效应时滞的实证分析 | 第43-47页 |
二、2000年—2005年货币政策外部效应时滞的实证分析 | 第47-50页 |
三、实证结果的简要分析 | 第50-52页 |
第四章 从货币政策外部效应时滞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高 | 第52-65页 |
第一节 基于中央银行因素的对策建议 | 第52-54页 |
一、增强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 第52-53页 |
二、提高人民银行的预测调控能力 | 第53页 |
三、货币政策应从被动性转向预防性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基于商业银行因素的对策建议 | 第54-56页 |
一、深化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微观基础的再造 | 第54-55页 |
二、健全破产和企业并购制度,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 第55-56页 |
三、强化商业银行的利润约束机制,实现贷款的平稳增长 | 第56页 |
四、应密切关注外资银行的进入对外部效应时滞的影响 | 第56页 |
第三节 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因素的对策建议 | 第56-59页 |
一、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企业发展,改善宏观金融调控效应 | 第56-57页 |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引导社会公众预期 | 第57-58页 |
三、开拓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 第58-59页 |
第四节 基于金融市场因素的对策建议 | 第59-61页 |
一、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 | 第59-60页 |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60-61页 |
第五节 基于两大政策搭配的对策建议 | 第61-65页 |
一、解决消费问题需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 第61-62页 |
二、应对可能出现的供给过剩需要两政策的搭配 | 第62页 |
三、两政策搭配方式的对策建议 | 第62-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