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言 | 第1-7页 |
二、精神损害及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7-9页 |
(一) 精神及精神损害概念 | 第7-8页 |
(二) 精神损害赔偿的历史演进 | 第8-9页 |
三、美国侵权行为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规则 | 第9-17页 |
(一) 损害赔偿范围的扩充 | 第10-12页 |
(二) 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 | 第12-15页 |
(三) 精神损害赔偿惩罚性特征的确立 | 第15页 |
(四) 刑事案件中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 | 第15页 |
(五) 国家赔偿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 第15-16页 |
(六) 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认 | 第16-17页 |
四、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和司法实践 | 第17-23页 |
(一) 我国精神损害理念 | 第17-18页 |
(二) 精神损害的四种类型 | 第18-20页 |
(三)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立法现状 | 第20-21页 |
(四)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实践 | 第21-23页 |
五、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立法和司法缺陷 | 第23-36页 |
(一) 精神损害赔偿缺乏统一的概念 | 第23-28页 |
(二) 精神损害赔偿标准不统一 | 第28页 |
(三)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缺少惩罚性 | 第28-30页 |
(四) 刑事附带民事及国家赔偿案件中精神赔偿的欠缺 | 第30-36页 |
六、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若干建议 | 第36-45页 |
(一) 以“人格利益”为中心,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救济范围 | 第36-38页 |
(二) 扩大权利主体,保护法人和其他组织应有的权利 | 第38页 |
(三) 在责任方式上,采用财产方式和非财产方式并重的双轨制 | 第38-39页 |
(四) 统一民法、刑法、国家赔偿法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 第39页 |
(五) 明确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认原则和因素 | 第39-45页 |
七、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详细摘要 | 第48-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