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9页 |
第一章 走私犯罪概述 | 第9-17页 |
第一节 走私犯罪概念 | 第9-11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私犯罪的特点 | 第11-13页 |
第三节 走私犯罪的危害 | 第13-17页 |
一、对国家的危害 | 第13-14页 |
二、对企业的危害 | 第14-17页 |
第二章 走私犯罪构成分析 | 第17-29页 |
第一节 走私犯罪客体认定 | 第17-18页 |
第二节 走私犯罪的客观方面 | 第18-23页 |
一、从本质上看,走私犯罪所具有的特征 | 第19页 |
二、从走私行为方式看,表现为绕关走私、通关走私、后续走私、准走私行为 | 第19-23页 |
第三节 走私犯罪的主体 | 第23-26页 |
一、走私犯罪主体概述 | 第23页 |
二、单位走私犯罪的认定 | 第23-24页 |
三、单位走私犯罪中自然人主体的认定 | 第24-26页 |
第四节 走私犯罪的主观方面 | 第26-29页 |
一、走私犯罪主观故意的类型 | 第26-27页 |
二、走私犯罪行为人概括主观故意的认定 | 第27-28页 |
三、“以牟利为目的”要件的必要性问题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犯罪成因及对策 | 第29-37页 |
第一节 犯罪成因 | 第29-32页 |
一、经济层面上,国内外商品差价是走私犯罪的最主要原因 | 第29页 |
二、制度层面上,管理体制缺陷,使走私分子有机可乘 | 第29-30页 |
三、社会层面上,相关因素是走私犯罪猖獗的重要原因 | 第30-31页 |
四、自然层面上,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为走私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 | 第31页 |
五、法律层面上,立法漏洞、执法缺陷使走私者存在逃避制裁的侥幸心理 | 第31-32页 |
第二节 遏制走私犯罪的政策 | 第32-37页 |
一、加速经济发展,同时适度放宽外贸管制 | 第32-33页 |
二、加强干部廉政建设,严厉惩治腐败 | 第33-34页 |
三、严密刑事法网,加大执法力度 | 第34页 |
四、整顿市场秩序,堵截走私犯罪渠道 | 第34-35页 |
五、综合治理,建立反走私的协调、统一体系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