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课题的提出、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抗滑桩的分类及埋入式抗滑桩的基本概念 | 第11-12页 |
·抗滑桩研究与设计的发展概况 | 第12-16页 |
·抗滑桩研究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常用抗滑桩设计方法 | 第14-16页 |
·埋入式抗滑桩研究与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20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埋入式抗滑桩悬臂段受力计算模式 | 第20-34页 |
·埋入式抗滑桩悬臂段受力计算模式 | 第20-24页 |
·埋入式抗滑桩悬臂段受力计算简式的假定与技术要求 | 第20-21页 |
·计算简式的建立 | 第21-24页 |
·埋入式抗滑桩设计的思路及其问题对策 | 第24-27页 |
·埋入式抗滑桩设计的思路 | 第24-25页 |
·对现阶段埋入式抗滑桩设计思路的建议 | 第25-26页 |
·埋入式抗滑桩滑动控制条件的总结及其对策 | 第26-27页 |
·对埋入式抗滑桩悬臂段桩长控制条件公式的分析及改进 | 第27-30页 |
·对第一控制条件公式(桩土接触压力控制条件公式)的分析 | 第27-28页 |
·对第三控制条件公式(极限平衡公式)的分析 | 第28-30页 |
·埋入式抗滑桩受力计算模式的几点讨论 | 第30-32页 |
·埋入式抗滑桩与悬臂式抗滑桩的内力比较 | 第30页 |
·关于滑面倾角的讨论 | 第30-31页 |
·关于粘性土的受力计算模式 | 第31页 |
·考虑桩前土体抗力时抗滑桩的内力计算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3 埋入式抗滑桩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及分析 | 第34-50页 |
·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过程与步骤 | 第34-40页 |
·分析的目的与方案 | 第34-35页 |
·分析采用的岩、土、桩物理力学参数 | 第35页 |
·几何模型及其单元划分、约束和加载 | 第35-37页 |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37-40页 |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理论计算、模型试验的对比分析 | 第40-41页 |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计算简式的对比分析 | 第40页 |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模型试验的对比分析 | 第40页 |
·对比结论 | 第40-41页 |
·桩土接触压力控制值的确定及控制条件公式的推导 | 第41-45页 |
·基于竖向地基承载力理论的横向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公式及其控制条件公式 | 第42-43页 |
·基于岩土弹塑性理论的横向地基承载力公式及其控制条件公式 | 第43-45页 |
·算例分析 | 第45-49页 |
·算例的选取与计算 | 第45-48页 |
·算例计算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埋入式抗滑桩工作机理模型试验及土拱效应分析 | 第50-62页 |
·埋入式抗滑桩土拱效应分析 | 第50-52页 |
·埋入式抗滑桩间土拱形成的机理 | 第50-52页 |
·埋入式抗滑桩的受力状态分析 | 第52页 |
·工作机理模型试验 | 第52-59页 |
·试验目的 | 第52页 |
·试验方案 | 第52-55页 |
·试验步骤 | 第55-56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6-59页 |
·埋入式抗滑桩中桩间土拱效应的几点讨论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埋入式抗滑桩嵌固深度研究 | 第62-78页 |
·现有水平承载桩嵌固深度确定方法 | 第62-65页 |
·经验法 | 第62页 |
·极限地基反力法 | 第62-64页 |
·地基系数法 | 第64-65页 |
·数值模拟法 | 第65页 |
·地基系数优化法 | 第65-76页 |
·“k”法的优化 | 第65-71页 |
·“m”法的优化 | 第71-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6 埋入式抗滑桩设计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讨论 | 第78-82页 |
·埋入式抗滑桩设计中的几个重要因素讨论 | 第78-80页 |
·埋入式抗滑桩间距和截面尺寸的选择 | 第78-79页 |
·埋入式抗滑桩的计算宽度 BP 的确定 | 第79-80页 |
·埋入式抗滑桩平面布置 | 第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7 结论及建议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2页 |
·建议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附录 A | 第90-91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91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