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野生稻论文

广西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遗传多样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10页
1 前言第10-31页
   ·中国普通野生稻概述第10-16页
     ·中国野生稻的种类第10页
     ·中国普通野生稻的地理分布第10-11页
     ·广西普通野生稻的地理分布第11-12页
     ·普通野生稻的形态学、生物学及生态学特征第12-14页
       ·普通野生稻的形态学特征第12-13页
       ·普通野生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第13-14页
     ·中国普通野生稻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普通野生稻的利用价值第15-16页
   ·遗传多样性的遗传学基础第16-22页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第16-17页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和研究意义第17-22页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第17页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意义第17-18页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18-22页
         ·形态学水平第19页
         ·生化水平第19页
         ·细胞水平第19-20页
         ·DAN水平第20-22页
   ·微卫星分子标记第22-28页
     ·微卫星DNA的概念第22-23页
     ·微卫星分子标记方法的优点与不足第23-24页
       ·微卫星分子标记方法的优点第23页
       ·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缺陷第23-24页
     ·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第24-27页
       ·基因定位第24页
       ·多态性分析第24-25页
       ·追踪亲本遗传物质在杂交后代中的遗传动态第25页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第25页
       ·构建指纹图谱第25-26页
       ·种质鉴定和品种分类第26页
       ·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利用第26页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第26-27页
       ·微卫星标记在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上的研究第27-28页
   ·植物核心种质构建研究第28-31页
     ·核心种质的概念、特点和步骤第28-29页
     ·普通野生稻核心种质的建立方法第29-31页
       ·种质资源的分组第30页
       ·核心样品的选择第30页
       ·核心种质的检验与评价第30页
       ·数据的收集整理第30-31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1页
2 材料和方法第31-41页
   ·材料第31-35页
     ·供试材料第31-32页
       ·广西普通野生稻第31-32页
       ·栽培稻品种第32页
     ·仪器设备及主要试剂第32-35页
       ·仪器设备第32页
       ·药品、试剂及配备第32-34页
       ·SSR引物第34-35页
   ·研究方法第35-38页
     ·水稻总DNA的大量提取第35-36页
     ·DNA浓度和质量检测第36页
     ·PCR及扩增结果的PAGE检测第36-38页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38-41页
     ·数据统计第38页
     ·遗传多样性数据分析第38-4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1-60页
   ·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1-45页
     ·遗传多样性比较第42-43页
     ·聚类分析第43-45页
   ·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5-60页
     ·普通野生稻主要居群间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5-48页
       ·居群间遗传多样性第45-47页
       ·居群间遗传关系第47-48页
     ·广西普通野生稻主要居群群内聚类分析第48-60页
       ·邕宁居群第48-49页
       ·平南居群第49-52页
       ·贵港居群第52-53页
       ·容县居群第53-54页
       ·临桂居群第54页
       ·博白居群第54-55页
       ·来宾居群第55-60页
4 普通野生稻核心种质的初步构建第60-63页
   ·核心种质的构建与聚类分析第60-61页
   ·核心种质的地理来源及所占比例第61-62页
   ·分子水平上的核心种质评价第62-63页
5 讨论第63-67页
   ·SSR引物的选择和数量第63页
   ·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遗传多样性比较第63-64页
   ·关于广西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基本评价第64-65页
   ·关于遗传多样性研究与核心种质构建的关系第65-67页
附录第67-76页
参考文献第76-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形与地质体三维可视化的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试论宪政视野中的公民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