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论文

地形与地质体三维可视化的研究与应用

第一章 绪论第1-22页
 第一节 引言第5-7页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7-12页
 第三节 研究现状第12-18页
     ·地形三维可视化的研究现状第12-15页
     ·地质体三维可视化的研究现状第15-18页
 第四节 研究内容第18-22页
第二章 地形三维可视化系统开发的基础知识第22-34页
 第一节 概述第22页
 第二节 软件组件技术第22-26页
 第三节 UML建模语言第26-27页
 第四节 数字高程模型第27-30页
     ·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采集方法第28页
     ·DEM的表示模型第28-29页
     ·数字高程模型的应用第29-30页
 第五节 三维真实感地形可视化的基础知识第30-33页
     ·三维图形变换第30-32页
     ·光照模型第32页
     ·纹理映射第32-33页
 第六节 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地形三维可视化系统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第34-54页
 第一节 系统需求分析第34-36页
     ·系统功能需求第34-35页
     ·数据需求分析第35-36页
 第二节 实施原则第36-38页
     ·全局性和整体性原则第36-37页
     ·先进性和成熟性原则第37页
     ·标准化和开放性原则第37页
     ·实用性原则第37页
     ·可维护性和扩展性原则第37-38页
     ·高性能和稳定性原则第38页
     ·经济、时效性原则第38页
 第三节 系统总体设计第38-45页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第38-39页
     ·系统数据库设计第39-45页
 第四节 系统功能详细设计第45-53页
     ·系统组件设计第45-46页
     ·数据操作与三维建模组件设计第46-47页
     ·填挖方组件设计第47-50页
     ·空间分析组件设计第50-53页
 第五节 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地形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应用第54-71页
 第一节 系统功能介绍及系统使用说明第54-64页
     ·功能介绍第54-55页
     ·使用说明第55-64页
 第二节 系统应用第64-70页
     ·系统基本应用第65页
     ·土方均衡应用第65-67页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应用第67-70页
 第三节 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基于XML的三维地形数据共享第71-84页
 第一节 传统的数据共享方案研究第71-73页
     ·数据格式转换模式第71-72页
     ·直接数据访问模式第72页
     ·多源空间数据无缝集成—SIMS第72-73页
 第二节 基于XML的地理数据共享和集成第73-79页
     ·XML简介第73-76页
     ·地理标记语言—GML第76-77页
     ·GML对地理信息的表达第77-78页
     ·基于XML/GML的地理数据集成第78-79页
 第三节 基于GML的三维地形数据共享和发布第79-83页
 第四节 小结第83-84页
第六章 基于网络的三维真实感地形的框架研究第84-97页
 第一节 WEBGIS—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第84-89页
     ·WebGIS的特点第84-85页
     ·WebGIS的实现技术第85-88页
     ·三维WebGIS的实现技术第88-89页
 第二节 基于网络的三维地形可视化系统的框架研究第89-96页
     ·系统定位第89-90页
     ·系统结构设计第90-95页
     ·空间数据管理和组织第95-96页
 第三节 小结第96-97页
第七章 地质体三维可视化的研究第97-113页
 第一节 地质体概述第97页
 第二节 地质休三维可视化的空间建模研究第97-109页
     ·表面模型第98-100页
     ·实体模型第100-103页
     ·基于面一体的混和模型第103-105页
     ·系统采用的数据模型研究第105-109页
 第三节 地质体三维可视化处理研究第109-111页
 第四节 小结第111-113页
第八章 地质体三维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第113-133页
 第一节 系统功能需求第113页
 第二节 系统功能详细设计第113-121页
     ·系统组件设计第113-115页
     ·数据源管理组件设计第115-116页
     ·数据字典管理组件设计第116-118页
     ·勘察核心对象库组件设计第118-119页
     ·三维控件设计第119-121页
 第三节 系统功能与应用第121-132页
     ·系统界面说明第121-123页
     ·使用及功能介绍第123-131页
     ·其它说明第131-132页
 第四节 小结第132-133页
第九章 结论第133-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7页
附录第147-148页
致谢第148-149页
声明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萧纲咏物诗研究
下一篇:广西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遗传多样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