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节能监察中的障碍因素与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目标、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节能监察的内涵及相关理论分析 | 第17-22页 |
·节能监察的内涵 | 第17-19页 |
·节能监察概念、特点和内容 | 第17-18页 |
·节能监察机构和对象 | 第18-19页 |
·相关理论分析 | 第19-22页 |
·系统理论 | 第19-20页 |
·取舍理论 | 第20-21页 |
·批判主义理论 | 第21页 |
·政策实验理论 | 第21-22页 |
第3章 菏泽市节能监察现状分析 | 第22-31页 |
·机构概况 | 第22-23页 |
·取得的成效 | 第23-26页 |
·工作机制日趋完善 | 第23-24页 |
·科技节能成效显著 | 第24页 |
·淘汰落后取得突破 | 第24-25页 |
·预警调控卓有成效 | 第25页 |
·舆论氛围更加浓厚 | 第25-26页 |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26-28页 |
·机遇 | 第26-27页 |
·挑战 | 第27-28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31页 |
·法律定位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 第28页 |
·基础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 第28-29页 |
·队伍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 第29页 |
·思想观念需要加快转变 | 第29-31页 |
第4章 菏泽市节能监察的障碍因素分析 | 第31-38页 |
·监察法规政策和机制本身的因素 | 第31-33页 |
·相对滞后的节能立法 | 第31-32页 |
·未形成健全的标准体系 | 第32-33页 |
·节能监察队伍的因素 | 第33-35页 |
·思想认识和大局意识欠缺 | 第33-34页 |
·地方保护色彩比较浓厚 | 第34页 |
·队伍能力建设比较薄弱 | 第34-35页 |
·被监管群体的因素 | 第35-36页 |
·用能单位的阻力 | 第35页 |
·节能中介服务机构问题 | 第35-36页 |
·监察环境的因素 | 第36-38页 |
·社会认同度的相对滞后 | 第36-37页 |
·财力支持的缺口 | 第37-38页 |
第5章 菏泽市提升节能监察执行力的对策 | 第38-53页 |
·完善监察依据和过程 | 第38-45页 |
·修订完善地方节能规章 | 第38-39页 |
·完善节能监察量化评价办法 | 第39-42页 |
·规范执法程序 | 第42-43页 |
·规范和完善执法文书 | 第43-44页 |
·创新工作机制 | 第44-45页 |
·优化监察主体 | 第45-48页 |
·整体素质的提升 | 第45-46页 |
·队伍凝聚力的建设 | 第46-47页 |
·人才机制及激励机制的创建 | 第47-48页 |
·规范监察对象管理 | 第48-50页 |
·监察对象的选取 | 第48-49页 |
·对用能单位的规范 | 第49页 |
·规范节能服务中介机构 | 第49-50页 |
·改善监察环境 | 第50-53页 |
·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大节能宣传力度 | 第50-51页 |
·推广节能培训工作,培养节能专业人才 | 第51页 |
·设立全民监督模式,提升社会认可度 | 第51-52页 |
·争取执法经费,扩大资金来源渠道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注释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