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前言第10-16页
 一、研究的缘起和内容限定第10-13页
  (一) 研究的缘起第10页
  (二) 研究内容的限定第10-13页
 二、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第13-14页
 三、本论文的研究框架第14-16页
第一章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背景第16-38页
 一、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影响因素第16-26页
  (一) 社会因素第16-18页
  (二) 文化交流第18-20页
  (三) 历史传统第20-22页
  (四) 主体特征第22-24页
  (五) 科技因素第24-25页
  (六) 文化思潮第25-26页
 二、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第26-38页
  (一) 1979-1986 初期震荡第26-27页
  (二) 1986-1990 文化反思第27-31页
  (三) 1990-1994 多元探索第31-33页
  (四) 1994-1999 走向整合第33-34页
  (五) 1999-至今理性创新第34-38页
第二章 传统建筑的现代继承第38-78页
 一、从“中国式”建筑到“民族形式”第38-42页
  (一) “中国式”建筑——“传教士的文艺复兴”第38-39页
  (二) 近代“中国固有式”建筑第39页
  (三) “民族形式”第39-42页
 二、从震荡走向整合——传统建筑的现代继承思潮之思想历程第42-55页
  (一) 初期的震荡第42-50页
  (二) 走向整合第50-55页
 三、形式的超越——传统建筑文化现代继承的实践探索手法第55-72页
  (一) 模仿第55-61页
  (二) 片断第61页
  (三) 简化第61-63页
  (四) 夸张第63-64页
  (五) 影像第64-66页
  (六) 意象第66-68页
  (七) 隐喻第68-71页
  (八) 移植第71-72页
 四、传统建筑的现代继承思潮的反思第72-78页
第三章 地域特色的不懈追求第78-102页
 一、追求建筑地域特色思潮的发展历程第78-90页
  (一) 夹缝中的探索——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地域特色建筑的启示第78-80页
  (二) 外在的地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追求第80-85页
  (三) 走向内在的地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地域特色建筑追求第85-90页
 二 追求建筑地域特色思潮的设计实践倾向第90-100页
  (一) 形式再现第90-92页
  (二) 片断移植第92-94页
  (三) 环境谐调第94-95页
  (四) 地方智慧第95-97页
  (五) 低技策略第97-99页
  (六) 场所复兴第99页
  (七) 体验环境第99-100页
 三、地域建筑特色的局限与方向第100-102页
第四章 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第102-130页
 一、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思潮的思想历程第102-113页
  (一) 意识形态的羁绊——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思潮的局限第102-104页
  (二) 1980—1986 新时代的呼唤第104-109页
  (三) 1987-1994 多元创新第109-110页
  (四) 1995 年以后辩证的复归——时代精神的新表达第110-113页
 二、表达时代精神的创作实践倾向第113-129页
  (一) 现代建筑倾向第113-117页
  (二) 玻璃幕墙倾向第117页
  (三) 后现代建筑倾向第117-119页
  (四) 高技派倾向第119-123页
  (五) 生态建筑倾向第123-125页
  (六) 解构倾向第125-129页
 三、对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思潮的反思第129-130页
第五章 时尚建筑的绵延不绝第130-146页
 一、时尚建筑思潮的种种表现第130-137页
  (一) 政治时尚建筑第130-132页
  (二) 传统时尚建筑第132-133页
  (三) 欧风时尚建筑第133-134页
  (四) 地域时尚建筑第134-135页
  (五) 创新时尚建筑第135-137页
 二、时尚建筑盛行的原因分析第137-144页
  (一) 中国建筑师的尴尬角色第138-140页
  (二) 西方建筑文化影响第140-142页
  (三) 中国社会原因第142-144页
 三、小结第144-146页
第六章 基于本体的建筑探索第146-174页
 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思想回顾第146-149页
  (一) 阶级意识普化下的建筑本质思考第146-148页
  (二) 建筑方针的影响第148-149页
 二、八十年代以后建筑本体取向的理论思考第149-161页
  (一) 关于建筑本质的探讨第150-157页
  (二) 关于建筑评价标准的转变第157-161页
 三、基于本体的建筑探索——当代中国主流建筑思潮的新趋向第161-174页
  (一) 传统主题的深层挖掘第162-165页
  (二) 地域特色的内在追求第165-169页
  (三) 生态思想的实践探索第169-170页
  (四) 技术手段的得体运用第170-171页
  (五) 本体取向的理性创新第171-174页
结语: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困境与当代中国建筑的出路第174-180页
 一、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困境第174-176页
  (一) 传统文化包袱沉重第174页
  (二) 本土建筑理论缺乏第174-175页
  (三) 外来建筑相对强势第175页
  (四) 主体水平参差不齐第175页
  (五) 创作环境有待改善第175-176页
 二、当代中国建筑的出路第176-180页
参考文献第180-184页
插图图片来源第184-190页
后记第190-19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结构的关联--中国城市新区与大型公共设施形态研究
下一篇:现代城市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