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第一章 城市新区概念及其相关 | 第14-30页 |
·新城的西方起源 | 第14-15页 |
·我国的“新城” | 第15-22页 |
·“内城”和“新区” | 第16-18页 |
·“内城”、“旧城”、“主城” | 第16-17页 |
·“内城”与“新城” | 第17页 |
·“新城”还是“新区”? | 第17-18页 |
·新区的分类 | 第18-20页 |
·现象类别 | 第18-19页 |
·空间区位分类 | 第19-20页 |
·“新区”与“类新区” | 第20-21页 |
·新区开发用地的选择 | 第21-22页 |
·新区中心和大型公共设施 | 第22-30页 |
·新区中心区 | 第22-23页 |
·大型公共设施 | 第23-30页 |
·大型公共设施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公共性与多样性 | 第25-30页 |
第二章 城市结构的阅读 | 第30-44页 |
·结构形式与秩序 | 第32-40页 |
·结构形式的分析与评价 | 第32-36页 |
·“环形圈层结构”与“带状线性结构” | 第32-34页 |
·可变的策略:“线性开放结构”的“簇群”、“枝状”体系 | 第34-36页 |
·结构秩序的关联 | 第36-40页 |
·新区与内城 | 第36-39页 |
·新区与自然景观 | 第39-40页 |
·功能结构的关联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4页 |
第三章 新区结构的阅读 | 第44-84页 |
·中等的新区尺度 | 第44-69页 |
·结构形式类型 | 第44-52页 |
·三种基本的方格网结构形式 | 第44-51页 |
·方格网结构的发展与“重构” | 第51-52页 |
·新区中心区的街坊结构与大型公共设施类型 | 第52-64页 |
·四种类型的街坊结构 | 第52-59页 |
·三种类型的大型公共设施 | 第59-64页 |
·新区与中心区密度 | 第64-65页 |
·密度分区 | 第64-65页 |
·密度与节地原则和都市活力 | 第65页 |
·方格网结构形式的优化 | 第65-69页 |
·中心区Ⅱ类街坊的优化 | 第66-67页 |
·中心区整体的街坊优化 | 第67-69页 |
·较小的街坊尺度 | 第69-78页 |
·理想新式大街坊的内部街区结构类型 | 第70-74页 |
·三种基本的小街区类型 | 第70-72页 |
·街坊与街区属性 | 第72-74页 |
·理想大街坊的检验——新区中心区Ⅱ类街坊构成的连续秩序 | 第74-78页 |
·水平方向的控制 | 第74-76页 |
·垂直方向的控制 | 第76-78页 |
·交通及建筑入口 | 第78页 |
·小结——对我国新区结构的思考 | 第78-84页 |
·标准化形式 | 第79-80页 |
·纪念性秩序 | 第80-84页 |
第四章 内城结构的阅读 | 第84-101页 |
·中等的内城尺度 | 第84-87页 |
·自由形式 | 第84页 |
·1950 和1980 年代开始的两次“革命性的重构” | 第84-86页 |
·1980 年代开始的类新区重构 | 第86-87页 |
·较小的街坊尺度 | 第87-100页 |
·低层高密度街区 | 第87-92页 |
·步行街区 | 第87-88页 |
·苏式大街坊 | 第88-92页 |
·快速路的巨构、苏式大街坊和类新区的重构 | 第92-100页 |
·快速路的巨构 | 第92页 |
·苏式大街坊的“重构” | 第92-94页 |
·类新区的“重构”与“批判的重构” | 第94-100页 |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结合部结构的阅读 | 第101-123页 |
·快速路干道形成的强大边界 | 第101-103页 |
·连续的边界 | 第101-102页 |
·转折的节点 | 第102-103页 |
·水域形成的强大边界 | 第103-113页 |
·滨海新区的街坊结构 | 第103-107页 |
·海岸型 | 第103-104页 |
·半岛型 | 第104-106页 |
·海湾型 | 第106-107页 |
·滨江滨河新区的街坊结构 | 第107-113页 |
·滨河的类新区 | 第108-110页 |
·边缘滨河新区 | 第110-113页 |
·自然绿化带形成的强大边界 | 第113-117页 |
·天然丘陵 | 第113-115页 |
·紧邻山体 | 第113-114页 |
·新区与山体以路相隔 | 第114-115页 |
·作为与内城的绿化隔离带 | 第115页 |
·被天然丘陵与水域环绕——山水之间的新区 | 第115-117页 |
·背山面水 | 第115-116页 |
·山水环绕其间 | 第116-117页 |
·小结 | 第117-118页 |
结论 1:从“标准化”到“多样化”的有机以及“多义性”的辩证结构 | 第118-123页 |
第六章 建筑在结构中关联(微观的街区和建筑尺度) | 第123-178页 |
·结合部的建筑关联 | 第123-133页 |
·边缘新区与内城的结合部——面向快速路边界或节点的建筑 | 第123-126页 |
·滨水新区的结合部 | 第126-131页 |
·毗邻连续水岸的大街坊 | 第127-128页 |
·岸线上的“标示点” | 第128-131页 |
·新区与绿化带以及天然丘陵的结合部 | 第131-133页 |
·自然景观的引入 | 第131-132页 |
·与山体轮廓线的关联 | 第132-133页 |
·新区内部中心区的建筑关联 | 第133-172页 |
·Ⅰ类大型公共设施 | 第133-148页 |
·单一集中性标识“点” | 第133-140页 |
·可变的策略一:正交秩序基础上的变更 | 第140-146页 |
·可变的策略二:连续形式形成对街坊的“重构” | 第146-148页 |
·Ⅱ类大型公共设施 | 第148-160页 |
·连续街墙中的上下部关系 | 第148-153页 |
·节点“图形” | 第153-157页 |
·中心区的“标志” | 第157-159页 |
·近人尺度与公共性 | 第159-160页 |
·Ⅲ类大型公共设施 | 第160-172页 |
·中心区的Ⅲ类街坊 | 第161-166页 |
·新区与内城边缘的独立大街坊 | 第166-170页 |
·“项目配套型”新区的中心区街坊 | 第170-172页 |
·小结 | 第172-174页 |
·“类街区” | 第172-173页 |
·形式的“重构” | 第173-174页 |
结论 2: 建筑的“多义性”价值 | 第174-178页 |
结语与实践的检验 | 第178-187页 |
后记 | 第187-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193页 |
论文研究的中国城市新区与中心区分布图及一览表 | 第193-204页 |
插图目录 | 第204-216页 |
发表文章 | 第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