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9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第三节 论文研究方法和结构 | 第16-1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二、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第四节 论文的可能创新点和不足点 | 第17-19页 |
一、可能创新点 | 第17-18页 |
二、不足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产生的主要原因 | 第19-33页 |
第一节 农村正规金融供求失衡 | 第19-26页 |
一、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农村金融供给不足 | 第19-22页 |
二、农村金融需求在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难以得到满足 | 第22-24页 |
三、农村正规金融供求失衡的原因 | 第24-26页 |
第二节 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内涵和特征 | 第26-27页 |
一、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内涵 | 第26-27页 |
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特征 | 第27页 |
第三节 我国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 第27-33页 |
一、我国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的重要性 | 第27-29页 |
二、我国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可行性 | 第29-33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现状和主要发展模式 | 第33-44页 |
第一节 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 第33-35页 |
一、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发展历史回顾 | 第33-34页 |
二、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现状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主要发展模式、特点与比较 | 第35-44页 |
一、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主要发展模式 | 第35-40页 |
二、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主要发展模式的特点 | 第40-42页 |
三、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主要发展模式比较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存在的发展问题 | 第44-52页 |
第一节 法律地位不明确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 第45-47页 |
一、审批条件过于苛刻 | 第45页 |
二、缺少其他正规金融机构的支持 | 第45-46页 |
三、宣传力度不够 | 第46页 |
四、市场准入政策过于保守 | 第46-47页 |
第三节 资金来源渠道有限 | 第47页 |
第四节 风险控制能力有待提高 | 第47-50页 |
一、管理风险方面 | 第47-48页 |
二、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方面 | 第48-49页 |
三、信用风险方面 | 第49-50页 |
第五节 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 | 第50-52页 |
一、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50-51页 |
二、监管人员数量不足 | 第51-52页 |
第五章 促进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对策措施 | 第52-62页 |
第一节 借鉴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成功的经验 | 第52-53页 |
一、德国农村合作金融模式 | 第52-53页 |
二、孟加拉农村合作金融模式 | 第53页 |
三、国外农村合作金融的成功对我国的启示 | 第53页 |
第二节 明确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法律主体地位 | 第53-54页 |
一、明确农村资金互助社非营利性法人的性质 | 第54页 |
二、明确非正规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法律地位 | 第54页 |
第三节 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 | 第54-56页 |
一、降低设立标准门槛 | 第54-55页 |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 第55页 |
三、加大宣传力度 | 第55-56页 |
四、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 第56页 |
五、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政策 | 第56页 |
第四节 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 第56-59页 |
一、适当放宽对农村资金互助社存款利率的管制 | 第57页 |
二、加强与其他正规金融机构的合作 | 第57页 |
三、构建互动有效的捐赠平台 | 第57-58页 |
四、成立农村资金互助社信用担保基金 | 第58页 |
五、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 第58-59页 |
第五节 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 第59-60页 |
一、规范管理 | 第59-60页 |
二、建立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缓冲机制 | 第60页 |
三、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 | 第60页 |
第六节 完善监管体系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附录 | 第69-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