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英文摘要 | 第14-16页 |
前言 | 第16-20页 |
第一章 盐酸二甲双胍基本理化性质的研究 | 第20-28页 |
一、材料与仪器 | 第20页 |
二、方法和结果 | 第20-26页 |
1.紫外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 | 第20-21页 |
·盐酸二甲双胍在各溶液中的紫外吸收 | 第20-21页 |
·溶出介质对盐酸二甲双胍测定的影响 | 第21页 |
2.盐酸二甲双胍在一些溶剂中的溶解度 | 第21-22页 |
3.pH对溶解度的影响 | 第22页 |
4.含量测定方法与结果 | 第22-23页 |
·测定原理 | 第22页 |
·方法精密度试验 | 第22页 |
·含量测定结果 | 第22-23页 |
5.有关物质检查方法与结果 | 第23-25页 |
·波长的选择 | 第23页 |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 第23页 |
·最低检测限 | 第23-24页 |
·破坏性试验 | 第24页 |
·有关物质检查方法 | 第24-25页 |
6.盐酸二甲双胍原料的稳定性 | 第25-26页 |
·高温试验 | 第25页 |
·高湿试验 | 第25页 |
·光照试验 | 第25-26页 |
三、讨论与结果 | 第26-28页 |
1.实验讨论 | 第26页 |
2.研究结果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的制备及释药机理的初步探讨 | 第28-44页 |
一、材料与仪器 | 第28页 |
二、缓释片的处方筛选与工艺设计 | 第28-37页 |
1.缓释片的规格 | 第28页 |
2.缓释片处方、制备工艺与工艺流程图 | 第28-29页 |
·缓释片处方 | 第28-29页 |
·制备工艺 | 第29页 |
·工艺流程图 | 第29页 |
3.处方的筛选过程 | 第29-37页 |
·药物释放度测定方法 | 第29-30页 |
·释放度数据的分析方法 | 第30页 |
·处方的筛选过程 | 第30-37页 |
·制备工艺稳定性考察 | 第37页 |
三、缓释片释药机理的初步探讨 | 第37-41页 |
1.释药过程的动力学拟合 | 第38页 |
2.缓释片释药机理分析 | 第38-39页 |
3.EC对释药机制的影响 | 第39页 |
4.EC的用量对释药机制的影响 | 第39-40页 |
5.HPMC粘度对释药机制的影响 | 第40页 |
6.K100M与K15M的比例对释药机制的影响 | 第40页 |
7.HPMC的用量对释药机制的影响 | 第40-41页 |
四、讨论与结果 | 第41-44页 |
1.实验讨论 | 第41-43页 |
2.研究结果 | 第43-44页 |
第三章 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质量及稳定性研究 | 第44-60页 |
一、材料与仪器 | 第44页 |
二、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 第44-58页 |
1.缓释片的性状 | 第44页 |
2.鉴别 | 第44-45页 |
·化学显色法 | 第44页 |
·氯化物的鉴别 | 第44-45页 |
·吸收波长 | 第45页 |
3.含量测定 | 第45-48页 |
·色谱条件 | 第45页 |
·辅料干扰试验 | 第45页 |
·线性相关性试验 | 第45-46页 |
·方法回收率试验 | 第46页 |
·样品稳定性试验 | 第46-47页 |
·色谱系统精密度试验 | 第47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47页 |
·含量测定方法 | 第47页 |
·样品的含量测定结果 | 第47-48页 |
4.片重差异 | 第48页 |
5.释放度 | 第48-53页 |
·测定方法的选择 | 第48页 |
·释放度检查的方法学考察 | 第48-50页 |
·线性相关性试验 | 第50页 |
·释放介质的选择 | 第50-51页 |
·转速的选择 | 第51页 |
·释放均一性试验 | 第51-52页 |
·释放度检查方法 | 第52页 |
·三批样品的释放度检查结果 | 第52-53页 |
6.有关物质 | 第53-55页 |
·色谱条件 | 第53页 |
·辅料干扰试验 | 第53页 |
·最低检测限 | 第53页 |
·破坏性试验 | 第53-54页 |
·样品稳定性试验 | 第54页 |
·有关物质检查方法 | 第54页 |
·样品的有关物质检查 | 第54-55页 |
7.稳定性研究 | 第55-58页 |
·高温试验 | 第55页 |
·高湿试验 | 第55页 |
·光照试验 | 第55-56页 |
·加速试验 | 第56页 |
·室温留样试验 | 第56-58页 |
三、讨论与结果 | 第58-60页 |
1.实验讨论 | 第58-59页 |
2.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的人体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60-82页 |
一、材料与仪器 | 第60页 |
二、方法与结果 | 第60-80页 |
1.血浆样品的分析方法 | 第60页 |
2.分析方法的确证 | 第60-64页 |
3 人体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64-77页 |
4 生物等效性评价 | 第77-79页 |
5 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 第79-80页 |
三、讨论与小结 | 第80-82页 |
1.实验讨论 | 第80-81页 |
2.研究小结 | 第81-82页 |
全文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发表文章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