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丙烯腈在过渡金属铜表面化学吸附及镧、锰配合物的密度泛函研究

独创性声明第1页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第3-4页
摘 要第4-5页
Abstract第5-11页
1 前言第11-29页
   ·概述第11-12页
   ·分子与金属表面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第12-22页
     ·表面量子化学第12-14页
     ·簇模型的搭建第14-16页
     ·已有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第16-19页
     ·丙烯腈在金属表面吸附的研究现状第19-22页
   ·镧、锰配合物的研究现状第22-24页
     ·镧配合物的研究现状第22-23页
     ·锰配合物的研究现状第23-24页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第24页
 参考文献第24-29页
2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第29-37页
   ·密度泛函理论第29-31页
   ·基组的选取第31-32页
   ·振动频率的计算第32-33页
   ·自然键轨道(NBO)理论分析第33-35页
     ·自然布居分析 NPA (Natural Population analysis)第33-34页
     ·自然杂化轨道(NHO)理论分析第34页
     ·电子供体与受体(Donor-Acceptor)间键相互作用模型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37页
3 丙烯腈在金属铜表面化学吸附的密度泛函研究第37-61页
   ·概述第37-38页
   ·丙烯腈在Cu(100)表面的密度泛函研究第38-45页
     ·计算模型和方法第38页
     ·结果与讨论第38-44页
       ·Cu_(14)-AN 的优化构型第38-40页
       ·振动频率分析第40-41页
       ·电荷转移第41-42页
       ·自然键轨道分析第42页
       ·吸附熵第42-44页
     ·结论第44-45页
   ·丙烯腈在Cu(110)表面的密度泛函研究第45-52页
     ·计算模型和方法第45页
     ·结果与讨论第45-51页
       ·Cu_(14)-AN 的优化构型第45-47页
       ·振动频率分析第47-48页
       ·电荷转移和功函第48页
       ·自然键轨道分析第48-49页
       ·吸附熵第49-51页
     ·结论第51-52页
   ·丙烯腈在Cu(111)表面化学吸附的密度泛函研究及NBO 分析第52-59页
     ·计算模型和方法第52页
     ·结果与讨论第52-59页
       ·吸附构型和能量第53-54页
       ·电荷转移第54-55页
       ·振动频率分析第55-57页
       ·NBO 分析第57-59页
     ·结论第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4 镧锰配合物密度泛函研究第61-79页
   ·镧稀土氨基酸席夫碱配合物结构单元密度泛函研究第61-69页
     ·概述第61页
     ·计算模型和方法第61页
     ·计算结果与讨论第61-68页
       ·平衡几何结构第62-64页
       ·分子轨道成分及能级第64-65页
       ·N B O 电荷分布和转移第65-66页
       ·自然键轨道分析第66-67页
       ·振动光谱第67-68页
     ·小结第68-69页
   ·Mn 配合物(8-OHQ)_3-Mn(II)密度泛函研究第69-77页
     ·概述第69页
     ·计算模型和方法第69-70页
     ·计算结果与讨论第70-76页
       ·平衡几何结构第70-72页
       ·电荷布居分析第72-73页
       ·分子总能量及前沿轨道能量分析第73-75页
       ·自然键轨道分析第75-76页
     ·小结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79页
致谢外后序第79-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用事业市场运营与政府规制研究
下一篇:刍议教育中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