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嗜热真菌分类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前言 | 第11-24页 |
·嗜热真菌的定义及其与几个近义词的区别 | 第11-14页 |
·嗜热真菌的分离培养 | 第14页 |
·嗜热真菌在自然界的发生情况 | 第14-15页 |
·地理分布 | 第14页 |
·自然基质 | 第14-15页 |
·嗜热真菌的经济学意义 | 第15-18页 |
·有益的方面 | 第15-17页 |
·有害的方面 | 第17-18页 |
·嗜热真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嗜热真菌的分类研究历史 | 第19-22页 |
·认识阶段(1886 年~1950 年前) | 第19页 |
·发展阶段(1950 年~1997 年前) | 第19-20页 |
·完善阶段(1997 年~今) | 第20-22页 |
·我国嗜热真菌的分类研究状况 | 第22-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标本来源 | 第24-25页 |
·分离培养中所用培养基 | 第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50℃培养 | 第25-26页 |
·19℃及其以下温度培养 | 第26页 |
·嗜热真菌纯菌种的保存 | 第26页 |
·显微检查 | 第26-27页 |
·描述鉴定 | 第2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7-58页 |
·嗜热真菌描述 | 第27-53页 |
·丝衣霉状篮状菌中国新记录种图1-2 | 第27-29页 |
·埃默森篮状菌图3-4 | 第29-31页 |
·杜邦青霉图5 | 第31-32页 |
·嗜热子囊菌中国大陆新记录种图6-7 | 第32-34页 |
·海南嗜热子囊菌新种图9-10 | 第34-36页 |
·嗜热子囊菌光孢变种图8 | 第36-37页 |
·透明嗜热腐殖霉菌中国新记录种图11 | 第37-39页 |
·嗜热孔孢霉中国新记录种图12 | 第39-40页 |
·太瑞斯梭壳孢霉中国新记录种图13 | 第40-42页 |
·嗜热革节孢图14 | 第42-43页 |
·樟绒枝霉图15 | 第43-45页 |
·黄褐毁丝霉中国大陆新记录种图16 | 第45-46页 |
·疏绵状丝孢菌图17 | 第46-48页 |
·维吉尼亚毛壳菌中国新记录种图18 | 第48-49页 |
·嗜热毛壳菌图19 | 第49-51页 |
·微小根毛霉图20 | 第51-52页 |
·嗜热团丝核菌中国新记录种图21 | 第52-53页 |
·耐热真菌描述 | 第53-58页 |
·麻孢壳属不确定种图22 | 第53-54页 |
·疫霉属不确定种图23 | 第54-56页 |
·黑曲霉图24 | 第56页 |
·烟曲霉图25 | 第56-58页 |
4 总结与探讨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