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 第1-20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认定和设计内容 | 第10-11页 |
| ·结构抗震分析方法和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 ·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的演变 | 第11-12页 |
| ·非线性静力分析(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 第12-13页 |
| ·线性动力分析和非线性动力分析 | 第13-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 ·某工程简介 | 第15-19页 |
| ·计算模型及假定条件 | 第19页 |
| ·本文进行的工作 | 第19-20页 |
| 2 多遇地震下结构内力和变形分析的弹性方法 | 第20-33页 |
| ·多遇地震(小震)作用的特点及其取值 | 第20页 |
| ·底部剪力法 | 第20页 |
| ·反应谱法 | 第20-30页 |
| ·反应谱理论 | 第20-21页 |
| ·抗震设计反应谱 | 第21页 |
| ·反应谱法的优缺点 | 第21-22页 |
|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 | 第22-23页 |
| ·结构内力及变形分析 | 第23-30页 |
| ·弹性时程分析 | 第30-33页 |
| ·基本原理 | 第30-31页 |
| ·地震波的选用 | 第31页 |
| ·弹性时程分析模型 | 第31页 |
| ·弹性时程分析控制条件 | 第31页 |
| ·结构地震反应及其分析 | 第31-33页 |
| 3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33-47页 |
| ·罕遇地震作用的特点及其取值 | 第33页 |
|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Push-over方法 | 第33-39页 |
| ·概述 | 第33页 |
| ·Push-over方法 | 第33-34页 |
| ·Push-over分析的单元模型 | 第34-35页 |
| ·Push-over分析的侧向荷载作用方式 | 第35-36页 |
| ·Push-over方法的特点 | 第36-37页 |
| ·Push-over方法研究进展 | 第37-39页 |
| ·利用Push-over方法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 第39-42页 |
|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等效方法 | 第39-40页 |
| ·能力谱方法 | 第40-42页 |
| ·静力弹塑性计算 | 第42-47页 |
| ·本文Push-over计算程序简介 | 第42-43页 |
| ·Push-over计算的具体实施步骤 | 第43-44页 |
| ·Push-over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4-47页 |
| 4 结构的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47-71页 |
| ·概述 | 第47页 |
| ·结构动力方程的建立 | 第47-49页 |
| ·结构动力方程 | 第47-48页 |
| ·质量矩阵 | 第48页 |
| ·阻尼矩阵 | 第48-49页 |
| ·刚度矩阵 | 第49页 |
| ·动力弹塑性分析中结构与构件的非弹性特征模型 | 第49-60页 |
| ·层模型 | 第49-50页 |
| ·杆系模型 | 第50-59页 |
| ·杆系-层模型 | 第59页 |
| ·剪力墙单元模型 | 第59-60页 |
| ·构件的恢复力模型 | 第60-63页 |
| ·刚度退化三线型模型 | 第60-61页 |
| ·恢复力模型特征参数 | 第61-63页 |
| ·地震波选用 | 第63-65页 |
| ·地震记录 | 第63-64页 |
| ·选择地震记录的原则 | 第64-65页 |
| ·结构动力方程的求解 | 第65-66页 |
| ·动力方程求解 | 第65页 |
| ·动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65-66页 |
| ·动力弹塑性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6-71页 |
| 5 结论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