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48页 |
·DNA 标记技术及其发展 | 第12-21页 |
·遗传标记的类型及其主要特点 | 第12-14页 |
·DNA 标记技术的类型及其原理 | 第14-19页 |
·DNA 标记技术的新进展 | 第19-21页 |
·分子标记技术的展望 | 第21页 |
·DNA 标记在辣椒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21-46页 |
·辣椒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1-28页 |
·辣椒重要农艺性状的QTL 定位 | 第28-43页 |
·辣椒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43页 |
·辣椒种质资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43-46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6-48页 |
第二章 一种新型DNA 标记技术—限制性位点扩增多态性(RSAP)的开发与优化 | 第48-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材料 | 第49页 |
·方法 | 第49-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引物数目的选择 | 第51页 |
·PCR 扩增程序与退火温度的确定 | 第51-52页 |
·模板DNA 浓度的确定 | 第52-53页 |
·最适Mg~(2+)浓度的确定 | 第53页 |
·RSAP 方法的稳定性检验结果 | 第53-54页 |
·RSAP 方法的适用性 | 第54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4-56页 |
第三章 辣椒优良自交系遗传差异的RSAPS、RAP和SSR比较分析 | 第56-7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62页 |
·材料 | 第56-58页 |
·方法 | 第58-6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2-69页 |
·辣椒优良自交系间分子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 第62-64页 |
·辣椒优良自交系遗传差异的分子检测 | 第64-69页 |
·讨论 | 第69-72页 |
·对RSAP、SRAP和SSR遗传分析效力的评价 | 第69-70页 |
·基于不同分子标记的辣椒材料间遗传距离的相关性 | 第70-71页 |
·辣椒自交系间遗传差异的分子标记分析 | 第71-72页 |
第四章 辣椒种内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72-8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3-76页 |
·试验材料 | 第73-74页 |
·实验方法 | 第74-7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6-82页 |
·RSAP 分析 | 第76-78页 |
·SRAP 分析 | 第78-80页 |
·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80-82页 |
·讨论 | 第82-86页 |
·作图亲本的选配和群体的建立 | 第82-83页 |
·分子标记方法的选择 | 第83页 |
·图谱的饱和及连锁群的染色体定位 | 第83-84页 |
·关于标记的偏分离现象 | 第84-86页 |
第五章 辣椒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 | 第86-10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6-87页 |
·材料 | 第86页 |
·方法 | 第86-8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7-101页 |
·产量相关性状的表型值及其变异 | 第87-95页 |
·产量相关性状的QTL 定位 | 第95-101页 |
·讨论 | 第101-104页 |
·辣椒产量相关性状QTL 的数目、分布与来源 | 第101-102页 |
·性状相关与基因连锁或一因多效 | 第102-103页 |
·辣椒产量相关性状的QTL 的效应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辣椒株高的动态QTL分析 | 第104-11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5页 |
·材料 | 第104页 |
·方法 | 第104-10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5-113页 |
·不同发育时期株高的表型值分析 | 第105-108页 |
·株高发育的动态QTL 分析 | 第108-113页 |
·讨论 | 第113-115页 |
·不同时期株高QTL 的动态变化 | 第113页 |
·动态QTL 分析与数量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 | 第113-11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15-117页 |
·结论 | 第115-116页 |
·创新点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8页 |
附录 | 第128-136页 |
附录1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128-129页 |
附录2 辣椒基因组总DNA 的提取方法 | 第129-130页 |
附录3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130-131页 |
附录4 辣椒产量相关性状和柱高动态QTL分析的LOD曲线图 | 第131-136页 |
英文缩写词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作者简介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