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4页 |
同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5页 |
·科学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河口潮滩湿地磷的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级的研究 | 第15-16页 |
·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式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6-18页 |
·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解吸的研究 | 第18-19页 |
·磷在沉积物-水界面间的迁移扩散过程的研究 | 第19-20页 |
·湿地对磷的净化作用的研究 | 第20-23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 第25-38页 |
·崇明东滩湿地概况 | 第25-31页 |
·东滩湿地的植被类型 | 第26-30页 |
·湿地的主要动物类型 | 第30-31页 |
·研究方法 | 第31-38页 |
·沉积物样品的采集 | 第31-33页 |
·水样的制备 | 第33-34页 |
·沉积物样品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34-37页 |
·水样的测试方法 | 第37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第3章 湿地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和磷的分布特征 | 第38-62页 |
·湿地沉积物的理化性质 | 第38-43页 |
·pH值 | 第38-39页 |
·粒度 | 第39-40页 |
·有机碳 | 第40-43页 |
·常量元素组成 | 第43页 |
·湿地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 | 第43-59页 |
·沉积物中总磷及各形态磷含量的分析 | 第44-49页 |
·粒度对沉积物中磷分布的影 | 第49-54页 |
·沉积物中矿物组成和有机碳(TOC)对沉积物中磷的影响 | 第54-59页 |
·湿地沉积物磷的分布特征解析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4章 湿地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的研究 | 第62-77页 |
·沉积物对PO_4~(3-)-P的吸附动力学与等温吸附特征 | 第62-70页 |
·样品采集 | 第62-63页 |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环境因子对PO_4~(3-)-P吸附特性的影响 | 第70-76页 |
·实验方法 | 第71页 |
4,2.2 盐度对PO_4~(3-)-P吸附特征的影响 | 第71-73页 |
·pH对PO_4~(3-)-P吸附特性的影响 | 第73-76页 |
·本章小节 | 第76-77页 |
第5章 东滩湿地对水体中磷的去除作用的研究 | 第77-100页 |
·盐度对湿地中磷的去除作用影响 | 第79-87页 |
·实验方法 | 第79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9-87页 |
·pH对磷去除作用的影响 | 第87-92页 |
·实验方法 | 第88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8-92页 |
·有机质对磷去除作用的影响 | 第92-95页 |
·实验方法 | 第92-93页 |
·上覆水磷的分析 | 第93-95页 |
·磷的负荷对磷去除作用的影响 | 第95-98页 |
·实验方法 | 第95页 |
·上覆水磷的分析 | 第95-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6章 湿地干湿交替与磷的转化研究 | 第100-109页 |
·实验方法 | 第101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7页 |
·湿地后重淹时上覆水磷的变化特征 | 第101-103页 |
·湿地落干前后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 | 第103-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7章 河口湿地磷的循环研究在环境评价和治理中的意义 | 第109-113页 |
·滨海人工湿地系统的建设 | 第109-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8章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工作建议 | 第113-117页 |
·主要结论 | 第113-115页 |
·存在问题与进一步工作建议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9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