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案例指导制度概述 | 第18-24页 |
·案例指导制度的概念 | 第18-19页 |
·案例 | 第18页 |
·案例指导 | 第18页 |
·案例指导制度 | 第18-19页 |
·案例指导制度的性质 | 第19-20页 |
·案例指导制度与判例法的关系 | 第20-21页 |
·案例指导制度与制定法的关系 | 第21-23页 |
·案例指导制度的灵活性与制定法的严格性 | 第22页 |
·案例指导制度的具体性与制定法的一般性比较 | 第22页 |
·案例指导制度的时代性与制定法的滞后性比较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案例指导制度的功能和建立的必要性 | 第24-28页 |
·案例指导制度的功能 | 第24-26页 |
·弥补制定法的不足 | 第24-25页 |
·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维护法治统一 | 第25-26页 |
·我国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的必要性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我国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的可行性分析:横向视角 | 第28-34页 |
·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合流 | 第28-29页 |
·英美法系的判例法特征 | 第28页 |
·大陆法系的成文法特征 | 第28-29页 |
·两大法系的融合 | 第29页 |
·大陆法系国家对判例制度的引进及其适应化的过程 | 第29-31页 |
·德国的判例制度 | 第29-30页 |
·日本的判例制度 | 第30-31页 |
·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判例制度情况 | 第31-33页 |
·香港特区的判例制度 | 第31页 |
·澳门特区的判例制度 | 第31页 |
·台湾地区的判例制度 | 第31-32页 |
·我国区际立法的相互影响与联系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5章 我国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的可行性分析:纵向视角 | 第34-38页 |
·先秦时期判例的传统 | 第34-35页 |
·秦汉时期判例的传统 | 第35页 |
·隋唐时期判例的传统 | 第35页 |
·宋元时期判例的传统 | 第35-36页 |
·明清时期判例的传统 | 第36页 |
·清末明初判例的传统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6章 我国案例指导运行现状分析 | 第38-45页 |
·最高人民法院对现行案例指导的实践情况 | 第38-40页 |
·地方法院在案例指导中所进行的探索 | 第40-42页 |
·河南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的"先例判决制度" | 第40页 |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案例指导制度 | 第40-41页 |
·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的案例制度尝试 | 第41页 |
·全国其他地方法院的案例指导制度探索 | 第41-42页 |
·我国现行案例指导的待完善之处 | 第42-44页 |
·发布主体相对单 | 第42页 |
·现行指导性案例不存在强制的拘束力 | 第42-43页 |
·缺乏具体的监督主体 | 第43页 |
·没有相应的修改、撤销和废止机制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7章 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具体构建 | 第45-52页 |
·建立指导性案例选定制度 | 第45-47页 |
·所选案件具有典型性 | 第45-46页 |
·案例来源具有合法性 | 第46页 |
·案件裁判具有说理性 | 第46页 |
·案件裁判具有权威性 | 第46-47页 |
·明确指导性案例的发布主体 | 第47-48页 |
·规范指导性案例的适用 | 第48-49页 |
·建立案例指导监督和保障制度 | 第49-50页 |
·背离报告制度 | 第49页 |
·审判监督制度 | 第49-50页 |
·社会监督制度 | 第50页 |
·建立指导性案例的修改、废止及效力评价机制 | 第50-52页 |
·指导性案例的修改与废止 | 第50-51页 |
·指导性案例的效力抵触与竞合 | 第51-52页 |
结论 案例指导制度的运行与展望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