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复杂地质条件下群桩基础垂直承载性状分析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3页
   ·问题的提出第8-9页
   ·桩土相互作用分析方法综述第9-11页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11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1-13页
第二章 群桩三维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第13-33页
   ·概述第13-15页
     ·有限元的使用范围第13页
     ·有限元方法的主要特点第13-14页
     ·有限元解题的一般步骤第14-15页
   ·桩土相互作用的空间数值模型第15-29页
     ·三维8 节点等参元的有限元模型第16-21页
     ·三维8 节点无限元模型第21-26页
     ·三维8 节点接触面模型第26-29页
   ·材料非线性有限元法第29-32页
     ·非线性Duncan-Chang模型第29-31页
     ·非线性问题的解法第31-32页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桩土相互作用的有限元程序设计第33-41页
   ·概述第33-34页
   ·前处理程序简介第34-38页
     ·超单元法进行网格划分第34-36页
     ·接触面的设置第36-37页
     ·无限元的设置第37页
     ·图形输出和数据检查第37-38页
   ·计算程序第38页
   ·后处理程序第38页
   ·本程序说明第38-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土层界面倾斜条件下的群桩性状分析第41-53页
   ·概述第41页
   ·计算模型第41-42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42-50页
     ·基础沉降第42-45页
     ·桩身轴力分布第45-47页
     ·桩侧摩阻力分布第47-49页
     ·桩端阻力分布第49-50页
   ·承台厚度的影响第50-51页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五章 双层土地基层厚变化下的群桩性状分析第53-67页
   ·概述第53页
   ·计算模型以及计算参数第53-54页
     ·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第53-54页
     ·前处理网格第54页
   ·沉降变化规律第54-56页
   ·群桩基础的桩土荷载分担第56-57页
   ·桩身轴力分布第57-59页
   ·桩侧摩阻力分布第59-63页
   ·桩端阻力分布第63-65页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六章 桩端持力层层面变化下的群桩性状分析第67-77页
   ·概述第67页
   ·计算模型以及计算参数第67-68页
   ·沉降变化规律第68-70页
   ·桩身轴力分布第70-72页
   ·桩身侧摩阻力分布第72-73页
   ·桩端阻力分布第73-74页
   ·嵌岩桩有效桩长的讨论第74-76页
     ·嵌岩桩的定义第74-75页
     ·最佳嵌岩深度和最大嵌岩深度第75-76页
     ·嵌岩深度的确定第76页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结论第77-78页
   ·建议与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附录第83-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跨度连续刚构--涪江三桥主桥施工控制技术
下一篇:水解米渣蛋白及制备氨基酸螯合钙的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