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性声明 | 第1-4页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纤维素 | 第10-11页 |
·纤维素酶产生微生物 | 第11-13页 |
·纤维降解细菌 | 第12页 |
·纤维降解真菌 | 第12-13页 |
·纤维素酶系的组成分类 | 第13页 |
·纤维素酶的分子结构及功能 | 第13-15页 |
·催化结构域 | 第13-14页 |
·结合结构域 | 第14页 |
·连接桥 | 第14页 |
·真菌和细菌产生纤维素酶分子的主要差异 | 第14-15页 |
·产纤维素酶微生物菌种选育研究进展 | 第15页 |
·内切葡聚糖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5-17页 |
·纤维素酶的应用 | 第17-18页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产内切葡聚糖酶芽孢杆菌C-36筛选及鉴定 | 第20-32页 |
1 引言 | 第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材料 | 第20-22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20页 |
·枯草芽孢杆菌标准菌种 | 第20页 |
·试剂 | 第20-21页 |
·主要实验设备 | 第21页 |
·培养基 | 第21-22页 |
·方法 | 第22-26页 |
·初筛 | 第22页 |
·刚果红染色鉴定法 | 第22页 |
·摇瓶复筛 | 第22页 |
·酶活力的测定 | 第22-23页 |
·菌株最适生长pH的测定 | 第23页 |
·菌株鉴定方法 | 第23-26页 |
3 结果 | 第26-30页 |
·菌株的分离、初筛 | 第26页 |
·产内切葡聚糖酶细菌的鉴定 | 第26-27页 |
·摇瓶复筛 | 第27-28页 |
·C-36菌株最适生长pH的测定 | 第28页 |
·菌株的鉴定 | 第28-30页 |
·个体形态特征 | 第28页 |
·群体形态特征 | 第28页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28-30页 |
4 讨论 | 第30-31页 |
·关于菌种筛选 | 第30页 |
·关于纤维素酶活性测定 | 第30页 |
·关于纤维素酶活性测定 | 第30-31页 |
结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枯草芽孢杆菌C-36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32-59页 |
1 引言 | 第3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9页 |
·材料 | 第32-35页 |
·菌种与质粒 | 第32-33页 |
·培养基 | 第33页 |
·试剂 | 第33页 |
·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33-35页 |
·主要实验设备 | 第35页 |
·方法 | 第35-39页 |
·枯草芽孢杆菌C-36的DNA提取 | 第35页 |
·枯草芽孢杆菌内切纤维素酶基因的PCR扩增 | 第35-36页 |
·枯草芽孢杆菌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 | 第36-38页 |
·阳性克隆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38页 |
·克隆片段的DNA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38-39页 |
·枯草芽孢杆菌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预测 | 第39页 |
3 结果 | 第39-57页 |
·枯草芽孢杆菌DNA提取 | 第39页 |
·纤维素酶基因PCR扩增结果 | 第39-40页 |
·阳性克隆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40-41页 |
·阳性克隆菌株的筛选 | 第40页 |
·阳性克隆菌株的鉴定 | 第40-41页 |
·克隆片段的DNA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 | 第41-49页 |
·枯草芽孢杆菌C-36与其他芽孢杆菌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序列比较 | 第41-47页 |
·枯草芽孢杆菌C-36与其他芽孢杆菌内切葡聚糖酶的氨基酸序列比较 | 第47-49页 |
·枯草芽孢杆菌C-36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9-57页 |
·枯草芽孢杆菌C-36菌株内切葡聚糖酶的信号肽切割位点分析 | 第49-51页 |
·枯草芽孢杆菌C-6菌株内切葡聚糖酶成熟蛋白序列的糖基化分析 | 第51-52页 |
·枯草芽孢杆菌C-36株内切葡聚糖酶成熟蛋白编码区的密码子使用频率统计 | 第52-54页 |
·枯草芽孢杆菌C-36株内切葡聚糖酶成熟蛋白的氨基酸分析 | 第54-55页 |
·枯草芽孢杆菌C-36株内切葡聚糖酶成熟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分析 | 第55-56页 |
·枯草芽孢杆菌C-36株内切葡聚糖酶成熟蛋白的三维结构预测分析 | 第56-57页 |
4 讨论 | 第57-58页 |
·关于枯草芽孢杆菌细胞总DNA提取 | 第57页 |
·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PCR扩增 | 第57-58页 |
·关于菌落PCR | 第58页 |
·关于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结构 | 第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