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综述 | 第8-25页 |
1.1 土地利用/覆被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8-11页 |
1.1.1 概念和定义 | 第8-10页 |
1.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理论 | 第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3.1 国外主要研究组织和研究项目 | 第12-13页 |
1.3.2 国内主要研究项目 | 第13-14页 |
1.3.3 研究焦点及其进展 | 第14-18页 |
1.4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方面的应用 | 第18-22页 |
1.4.1 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分类 | 第18-20页 |
1.4.2 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动态监测方法 | 第20-21页 |
1.4.3 国内外应用情况 | 第21-22页 |
1.5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发展趋势 | 第22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1.6.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3-25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5-29页 |
2.1 自然条件 | 第25-27页 |
2.1.1 地形和地貌 | 第25页 |
2.1.2 气候 | 第25-26页 |
2.1.3 土壤 | 第26页 |
2.1.4 植被 | 第26-27页 |
2.1.5 水资源 | 第27页 |
2.1.6 矿产资源 | 第27页 |
2.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7-29页 |
2.2.1 人口 | 第27页 |
2.2.2 科技 | 第27页 |
2.2.3 经济发展状况 | 第27-29页 |
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遥感监测 | 第29-43页 |
3.1 原始材料及数据处理 | 第29-35页 |
3.1.1 原始材料 | 第29页 |
3.1.2 遥感影像的处理 | 第29-35页 |
3.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的提取 | 第35-43页 |
3.2.1 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的建立 | 第35-38页 |
3.2.2 遥感影像解译方法的选取 | 第38-40页 |
3.2.3 解译标志的建立 | 第40页 |
3.2.4 影像解译及分类精度验证 | 第40-41页 |
3.2.5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第41-42页 |
3.2.6 变化信息的提取 | 第42-43页 |
4 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分析 | 第43-64页 |
4.1 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影像解译分类图 | 第43-44页 |
4.1.1 一级分类解译图 | 第43页 |
4.1.2 二级分类解译图 | 第43-44页 |
4.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总体特征 | 第44-47页 |
4.2.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空间分布 | 第44-45页 |
4.2.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总体特点分析 | 第45-47页 |
4.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转移分析 | 第47-54页 |
4.3.1 土地利用/覆被转移矩阵 | 第47-50页 |
4.3.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转移总体特点 | 第50页 |
4.3.3 耕地转移特点 | 第50-51页 |
4.3.4 林地转移特点 | 第51页 |
4.3.5 草地转移特点 | 第51-52页 |
4.3.6 沙荒地转移特点 | 第52页 |
4.3.7 居民工矿建设地转移特点 | 第52-54页 |
4.4 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趋势 | 第54-59页 |
4.4.1 土地资源数量变化趋势 | 第54-57页 |
4.4.2 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变化趋势 | 第57-59页 |
4.5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景观格局评价 | 第59-64页 |
4.5.1 景观要素的划分 | 第59页 |
4.5.2 景观格局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59-61页 |
4.5.3 景观格局指标的统计计算 | 第61-62页 |
4.5.4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 第62-64页 |
5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64-69页 |
5.1 人为因素 | 第64-65页 |
5.1.1 滥牧 | 第64页 |
5.1.2 滥采 | 第64-65页 |
5.1.3 滥樵 | 第65页 |
5.1.4 滥垦 | 第65页 |
5.2 自然因素 | 第65-67页 |
5.3 政策因素 | 第67-69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69-72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讨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