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页 |
引言 | 第7页 |
1 有关稻米品质的研究 | 第7-13页 |
·稻米品质的评价 | 第7-8页 |
·稻米品质形成机理 | 第8-10页 |
·稻米品质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品质性状间、水稻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稻米品质性状的育种、改良及世代选择方法 | 第12-13页 |
·国内外水稻种质资源的研究 | 第13页 |
2 现代近红外分析技术 | 第13-19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建立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的步骤 | 第15页 |
·近红外光谱中的化学计量学方法 | 第15页 |
·偏最小二乘法(PLS) | 第15-16页 |
·异常值的判别与处理 | 第16-17页 |
·评价数学模型效果的指标: | 第17页 |
·近红外分析技术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 第17-18页 |
·影响近红外分析的因素及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18-19页 |
·近红外技术在谷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19页 |
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近红外光谱水稻蛋白质PLS模型评价与优化 | 第21-29页 |
1 实验材料、仪器与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实验样品 | 第21页 |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页 |
·定量校正方法 | 第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光谱基线校正 | 第22-23页 |
·校正模型的样品集与目标函数 | 第23页 |
·光谱数据预处理效应分析 | 第23-24页 |
·光谱谱区的优化效应 | 第24-25页 |
·校正模型分析 | 第25-26页 |
·定量校正模型适用性检验 | 第26-27页 |
3 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水稻蛋白质近红外定量模型的检验及应用 | 第29-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材料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校正模型的检验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高蛋白杂交组合F_2分离群体育种材料预测结果分析(模型的应用) | 第31-3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2-35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讨论 | 第33-35页 |
第四章 蛋白质种质资源的筛选及不同处理效应研究 | 第35-41页 |
1 材料及种植、收获方法 | 第35-36页 |
2 蛋白质含量品质参数的测定 | 第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参试稻种的蛋白质含量分析 | 第36-37页 |
·不同种植地点蛋白质含量的效应 | 第37-38页 |
·不同磷水平下北方粳稻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研究 | 第38-39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39-41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讨论 | 第40-41页 |
第五章 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及创新研究 | 第41-52页 |
1.材料的获得与种植方法 | 第41-42页 |
2.结果分析 | 第42-50页 |
·利用生物统计方法估算杂交水稻F_2代到F_3代的蛋白质含量广义遗传率 | 第42-44页 |
·水稻杂种后代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分离与变异 | 第44-46页 |
·蛋白质优异种质资源的创新 | 第46-49页 |
·蛋白质含量与单株产量的相关估算 | 第49-50页 |
3 小结与思考 | 第50-52页 |
·小结 | 第50页 |
·对今后水稻种质研究的若干思考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一 结论 | 第52-53页 |
二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2905-82) | 第61-63页 |
附录2 建模水稻糙米样品的181份蛋白质含量基本情况表 | 第63-65页 |
附录3 筛选出的特异粳稻种质资源一览表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