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10页 |
|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7-8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 第9页 |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9-10页 |
| 2 邓小平、江泽民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0-17页 |
|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德育的理论阐述 | 第10-12页 |
| ·德育目标理论 | 第10-11页 |
| ·德育方法理论 | 第11页 |
| ·知识和道德相结合的德育思想 | 第11-12页 |
| ·人的本质理论 | 第12页 |
| ·列宁关于德育的理论阐述 | 第12-14页 |
|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 | 第12-13页 |
| ·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必须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 | 第13页 |
| ·德育的政治方向关键在教师 | 第13页 |
| ·德育要同日常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 | 第13-14页 |
| ·毛泽东关于德育思想的观点 | 第14-17页 |
| ·关于德育为首的思想 | 第14-15页 |
| ·关于青年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结合道路的思想 | 第15页 |
| ·关于坚持民主原则和坚持正面教育的思想 | 第15页 |
| ·思想政治工作要“齐抓共管” | 第15-16页 |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想 | 第16-17页 |
| 3 邓小平、江泽民德育思想理论体系的比较 | 第17-38页 |
| ·邓小平、江泽民德育思想形成背景的比较 | 第17-25页 |
| ·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17-21页 |
| ·江泽民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21-23页 |
| ·时代背景的异同 | 第23-25页 |
| ·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德育地位和作用的观点比较 | 第25-27页 |
| ·邓小平关于德育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 第25页 |
| ·江泽民关于德育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 第25-26页 |
| ·德育地位和作用的异同 | 第26-27页 |
| ·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德育目标的观点比较 | 第27-29页 |
| ·邓小平关于德育培养目标的思想 | 第27-28页 |
| ·江泽民关于德育目标的论述 | 第28-29页 |
| ·德育培养目标的异同 | 第29页 |
| ·邓小平、江泽民德育思想的内容比较 | 第29-32页 |
|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 ·江泽民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 ·德育内容的异同 | 第32页 |
| ·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德育方法和途径的比较 | 第32-35页 |
| ·邓小平关于德育方法和途径的思想 | 第32-33页 |
| ·江泽民德育思想的方法和途径 | 第33-34页 |
| ·方法与途径的异同 | 第34-35页 |
| ·对邓小平、江泽民德育思想的评价 | 第35-38页 |
| ·对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评价 | 第35页 |
| ·对江泽民德育思想的评价 | 第35-36页 |
| ·江泽民德育理论是对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36-38页 |
| 4 邓小平、江泽民德育思想比较研究对高校德育工作启示 | 第38-44页 |
| ·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 第38-40页 |
| ·德育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 第38页 |
| ·德育工作方法单一、内容枯燥 | 第38-39页 |
| ·德育内容与社会现实存在反差 | 第39页 |
| ·网络社会给德育工作者带来的挑战 | 第39-40页 |
| ·全球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 第40页 |
| ·邓小平、江泽民德育思想比较研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 第40-44页 |
| ·重新认识德育工作在高校的地位,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 | 第40-41页 |
| ·实施“三全战略”,为高校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第41页 |
| ·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开创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新空间 | 第41页 |
| ·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跟上德育工作发展的新步伐 | 第41-42页 |
| ·占领网络阵地,发展网络德育 | 第42页 |
| ·坚持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 第42-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注释 | 第45-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