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穗部相关性状的遗传与QTL分析
| 摘要 | 第1-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 ·遗传标记 | 第10-13页 |
| ·形态标记 | 第10页 |
| ·细胞标记 | 第10-11页 |
| ·生化标记 | 第11页 |
| ·分子标记 | 第11-13页 |
| ·RFLP标记 | 第11页 |
| ·RAPD标记 | 第11-12页 |
| ·SSR标记 | 第12页 |
| ·STS标记 | 第12-13页 |
| ·AFLP标记 | 第13页 |
| ·SNP标记 | 第13页 |
| ·小麦基因图谱 | 第13-14页 |
| ·小麦细胞学图 | 第13页 |
| ·小麦物理图谱 | 第13-14页 |
| ·小麦分子遗传连锁图 | 第14页 |
| ·QTL定位方法 | 第14-18页 |
| ·QTL作图原理及QTL定位的必要条件 | 第14页 |
| ·小麦QTL定位常用群体 | 第14-16页 |
| ·F_2群体 | 第15页 |
| ·BC_1群体 | 第15页 |
| ·DH群体 | 第15页 |
| ·重组自交系群体 | 第15-16页 |
| ·近等基因系 | 第16页 |
| ·QTL定位的统计分析方法 | 第16-18页 |
| ·单标记分析法 | 第16-17页 |
| ·区间作图法 | 第17页 |
|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17-18页 |
| ·QTL定位的混合线性模型方法 | 第18页 |
| ·小麦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2 引言 | 第20-21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 ·材料 | 第21页 |
|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 ·SSR引物 | 第21页 |
| ·方法 | 第21-25页 |
| ·田间试验 | 第21-22页 |
| ·SSR标记检测方法 | 第22-23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检测 | 第22页 |
| ·SSR分子标记试验程序 | 第22-23页 |
| ·读板,并统计带型 | 第23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3-25页 |
| ·田间性状分析 | 第23-24页 |
| ·SSR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4-25页 |
| ·QTL定位 | 第25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5-41页 |
| ·各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25-30页 |
| ·亲本及DH群体的表现 | 第26-28页 |
| ·DH群体各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28-29页 |
| ·各性状的遗传力和基因对数 | 第29页 |
| ·各性状基因间互作方式的分析 | 第29-30页 |
| ·分子连锁图的构建 | 第30-33页 |
| ·QTL定位及效应估计 | 第33-41页 |
| ·株高的QTL分析 | 第33-35页 |
| ·穗长的QTL分析 | 第35-36页 |
| ·穗下节长的QTL分析 | 第36-37页 |
| ·穗数的QTL分析 | 第37-38页 |
| ·小穗数的QTL分析 | 第38-39页 |
| ·穗粒数的QTL分析 | 第39页 |
| ·株粒重的QTL分析 | 第39-40页 |
| ·千粒重的QTL分析 | 第40-41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1-48页 |
| ·作图群体及分子标记 | 第41-42页 |
| ·分子连锁图的构建 | 第42-43页 |
| ·环境和遗传背景对QTL检测的影响 | 第43-44页 |
| ·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第44-45页 |
| ·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45-48页 |
| ·饱和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45页 |
| ·田间数据的扩展 | 第45页 |
| ·QTL的精细定位 | 第45页 |
| ·QTL的克隆 | 第45-46页 |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 Abstract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