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可视分析的关键技术和应用研究 | 第1-2页 |
KEY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OF SPATIAL VISIBILITY ANALYSIS | 第2-3页 |
郑重声明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图表索引 | 第13-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9页 |
·概述 | 第17页 |
·空间的概念 | 第17-21页 |
·地理空间 | 第19页 |
·视觉与心理空间 | 第19-21页 |
·空间可视分析及相关内容发展 | 第21-23页 |
·空间可视分析的定义 | 第21页 |
·可视分析的相关内容 | 第21-23页 |
·空间分析 | 第22-23页 |
·相关学科发展 | 第23-26页 |
·计算几何 | 第23-24页 |
·计算机图形学 | 第24页 |
·机器视觉 | 第24页 |
·空间认知 | 第24-25页 |
·地理信息科学 | 第25页 |
·天文学 | 第25-26页 |
·空间可视分析研究的意义 | 第26-27页 |
·完善空间分析理论 | 第26-27页 |
·发展空间尺度和制图综合理论 | 第27页 |
·空间查询的需要 | 第27页 |
·提高GIS软件的空间决策能力 | 第27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空间可视分析的理论依据 | 第29-48页 |
·人眼视觉的生理和认知基础 | 第29-37页 |
·视觉的生理机理 | 第29-31页 |
·视觉的空间视感 | 第31-33页 |
·视觉感知和空间认知 | 第33-34页 |
·GISc中的空间视觉理论 | 第34-37页 |
·视觉化 | 第34页 |
·地图视觉感受与视觉变量 | 第34-37页 |
·空间尺度 | 第37-46页 |
·空间尺度的文献描述 | 第38-39页 |
·空间尺度的定义 | 第39-45页 |
·认知尺度 | 第42页 |
·空间LOD | 第42-43页 |
·地图比例尺 | 第43-44页 |
·空间粒度/分辨率 | 第44页 |
·空间广度 | 第44-45页 |
·空间尺度的分析 | 第45-46页 |
·过程/操作尺度 | 第45页 |
·观测尺度 | 第45-46页 |
·分析尺度 | 第46页 |
·现象尺度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平面可视分析 | 第48-62页 |
·基本概念 | 第48-49页 |
·艺术馆问题 | 第49-54页 |
·问题描述和有关定义 | 第49页 |
·问题求解 | 第49-52页 |
·艺术馆问题的复杂度 | 第52-53页 |
·扩展艺术馆问题 | 第53-54页 |
·基于LOS的内部监视 | 第54-59页 |
·基本描述 | 第54-55页 |
·沟与关键事件的形式化描述 | 第55-56页 |
·沟的出现和消失的判断方法 | 第56页 |
·基于LOS的可视域计算 | 第56-58页 |
·复杂多边形内点视域的计算 | 第58-59页 |
·顶点视域的计算 | 第59页 |
·内部动态监视 | 第59-61页 |
·追逐逃跑问题 | 第60页 |
·最优巡视回路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三维空间可视分析 | 第62-102页 |
·图形图像领域判断可视的方法 | 第62页 |
·三维可视分析 | 第62-63页 |
·三维地形可视分析的影响因素 | 第63-67页 |
·地形及环境特点 | 第63-64页 |
·基础高程数据 | 第64页 |
·观察点的选择 | 第64页 |
·非数据点的定位高程 | 第64-65页 |
·观察者、目标和LOS的特点 | 第65页 |
·数据的不确定度 | 第65-66页 |
·计算的特点 | 第66页 |
·范围限制 | 第66页 |
·可视性的可逆性 | 第66-67页 |
·可视相关参数 | 第67页 |
·三维可视计算 | 第67-75页 |
·地形剖面分析 | 第67-68页 |
·地形的可视计算 | 第68-75页 |
·LOS可视计算 | 第69-70页 |
·LOS算法综述 | 第70-73页 |
·可视域计算 | 第73-75页 |
·双增量法可视计算 | 第75-84页 |
·计算设计 | 第75-79页 |
·算法实验与分析 | 第79-84页 |
·可视域的精度、不确定性和不变性 | 第84-86页 |
·地形可视计算的有关问题 | 第86-88页 |
·地形可视的变形及其应用 | 第88-94页 |
·地形可视的变形 | 第88-91页 |
·地形可视分析在军事中的应用 | 第91-94页 |
·地形的可视覆盖 | 第94-95页 |
·可视的认知分析 | 第95-97页 |
·可视与地形特征要素 | 第97-99页 |
·可视分析与三维VR场景 | 第99-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五章 可视分析在景观分析中的应用 | 第102-123页 |
·可视分析的应用 | 第102-103页 |
·景观可视分析 | 第103-104页 |
·景观的概念 | 第103页 |
·景观可视分析 | 第103-104页 |
·景观可视分析的类型 | 第104-106页 |
·城市景观 | 第104-105页 |
·公路景观 | 第105页 |
·风景景观 | 第105-106页 |
·考古景观 | 第106页 |
·东湖磨山景观可视评估 | 第106-118页 |
·研究区域和地理数据 | 第107页 |
·方法和数据处理 | 第107-109页 |
·空间分析 | 第109页 |
·结果分析 | 第109-112页 |
·虚拟磨山视景系统 | 第112-117页 |
·视景评估 | 第117-118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118页 |
·城市景观可视评估 | 第118-122页 |
·城市景观分析的需求 | 第118-119页 |
·城市景观分析的内容 | 第119-120页 |
·城市景观可视分析 | 第120-121页 |
·城市景观可视评估 | 第121-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六章 空间可视分析与空间形态 | 第123-137页 |
·可视分析定性和定量之说 | 第123-124页 |
·可视分析的参数探讨 | 第124-127页 |
·城市空间可视分析 | 第127-136页 |
·几何集中性与可视集中性 | 第128-130页 |
·可视图分析与人流运动 | 第130-131页 |
·武汉中南地区空间可视分析 | 第131-136页 |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七章 可视分析与多尺度 | 第137-143页 |
·概述 | 第137页 |
·可视与制图综合 | 第137-139页 |
·可视约束——广度和分辨率之比 | 第139-140页 |
·多尺度与空间模式 | 第140-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3-146页 |
·论文总结 | 第143-144页 |
·论文创新 | 第144页 |
·展望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62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工作 | 第162-163页 |
后记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