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缩写词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棉花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6-42页 |
·棉花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 | 第16-40页 |
·棉花体细胞组织培养 | 第18-32页 |
·棉花体细胞培养历史发展 | 第18-21页 |
·体细胞形态发生 | 第21-23页 |
·体细胞胚胎发生生理生化特性和遗传学分析 | 第23-25页 |
·影响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的因素 | 第25-31页 |
·基因型(Genotype) | 第25-26页 |
·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第26-28页 |
·外植体(Explant) | 第28-29页 |
·培养条件(Culture conditions) | 第29-31页 |
·体细胞培养的应用 | 第31-32页 |
·遗传转化受体 | 第31页 |
·体细胞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 第31-32页 |
·体细胞杂交 | 第32页 |
·棉花原生质体培养研究进展 | 第32-38页 |
·棉花原生质体培养研究发展 | 第32-34页 |
·棉花原生质体培养操作 | 第34-35页 |
·影响棉花原生质体再生的因素 | 第35-36页 |
·分离原生质体的外植体 | 第35-36页 |
·培养条件 | 第36页 |
·棉花原生质体培养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 | 第36-37页 |
·棉花原生质体培养的应用 | 第37-38页 |
·利用原生质体融合进行体细胞杂交 | 第37-38页 |
·进行遗传转化 | 第38页 |
·无性系变异筛选和突变育种 | 第38页 |
·利用原生质体融合创造新种资质源相关研究 | 第38-40页 |
·棉花种资质源创新的重要性 | 第38-39页 |
·原生质体融合创造新种资质源 | 第39-40页 |
·目的和目标 | 第40-42页 |
·目的 | 第40-41页 |
· | 第41页 |
· | 第41页 |
· | 第41页 |
·目标 | 第41-42页 |
· | 第41页 |
· | 第41页 |
· | 第41-42页 |
第二章 二倍体野生棉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 | 第42-70页 |
·引言 | 第42-4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4-49页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方法 | 第44-49页 |
·种子灭菌、萌发和愈伤组织诱导 | 第44-47页 |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保存 | 第47页 |
·体细胞胚胎发生 | 第47页 |
·胚性细胞悬浮系的建立和体细胞胚胎发生 | 第47-48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48页 |
·体细胞胚成熟和萌发 | 第48页 |
·植株移栽 | 第48-49页 |
·数据分析 | 第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69页 |
·二倍体野生棉(G.klotzschianum A.)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 | 第49-55页 |
·愈伤组织诱导 | 第49页 |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体细胞胚胎发生 | 第49-50页 |
·胚性细胞悬浮系和体细胞胚胎发生 | 第50-51页 |
·植株再生 | 第51-55页 |
·讨论 | 第55-57页 |
·多个野生棉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 | 第57-65页 |
·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保存 | 第57-61页 |
·体细胞胚萌发和植株再生 | 第61-65页 |
·讨论 | 第65-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三章 陆地棉(G.hirsutum L.)和克劳茨基棉(G.klotzschianum A.)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 第70-90页 |
·引言 | 第70-7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1-75页 |
·植物材料和培养条件 | 第71-72页 |
·方法 | 第72-75页 |
·胚性细胞悬浮系的建立 | 第72页 |
·分离原生质体的酶液 | 第72页 |
·原生质体的分离 | 第72-73页 |
·原生质体活性的检测 | 第73-74页 |
·原生质体培养 | 第74页 |
·G.klotzschianum原生质体再生植株RAPD分析 | 第74-7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5-89页 |
·从陆地棉不同外植体分离的原生质体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 | 第75-82页 |
·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 | 第75-79页 |
·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 | 第79-82页 |
·野生棉(G.klotzschianum)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 第82-87页 |
·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 | 第82-83页 |
·愈伤组织形成和植株再生 | 第83-87页 |
·再生植株RAPD检测 | 第87页 |
·讨论 | 第87-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第四章 棉花原生质体融合得到体细胞杂种和其形态特征 | 第90-137页 |
·引言 | 第90-9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91-97页 |
·植物材料 | 第91页 |
·方法 | 第91-97页 |
·原生质体分离和融合 | 第91-93页 |
·原生质体培养 | 第93页 |
·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 | 第93-94页 |
·流式细胞仪倍性分析 | 第94-95页 |
·气孔观察 | 第95页 |
·染色体压片观察 | 第95页 |
·RAPD,SRAP和SSR检测再生植株基因组DNA | 第95-9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7-137页 |
·陆地棉(G.hirsutum L.)和野生棉(G.klotzschianum A.)原生质体电融合及体细胞杂种获得 | 第97-119页 |
·原生质体分离、融合和培养 | 第97-100页 |
·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 | 第100-107页 |
·器官发生途径再生植株 | 第107页 |
·再生植株的形态特征 | 第107-110页 |
·再生植株杂种性鉴定 | 第110-114页 |
·流式细胞仪倍性分析 | 第110页 |
·叶片的气孔观测 | 第110-112页 |
·染色体压片记数 | 第112页 |
·再生植株基因组分析 | 第112-114页 |
·再生杂种植株早花现象 | 第114-115页 |
·讨论 | 第115-119页 |
·G.hirsutum L.(4x)和G.davidsonii K.(2x)原生质体电融合得到体细胞杂种 | 第119-127页 |
·融合后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 第119-122页 |
·体细胞杂种的鉴定 | 第122-124页 |
·再生植株RAPD检测 | 第122-123页 |
·杂种植株细胞学检测 | 第123页 |
·杂种植株SSR检测 | 第123-124页 |
·讨论 | 第124-127页 |
·陆地棉(G.hirsutum L.cv.Coker201)和野生棉(G.bickii)原生质体融合得到可育的异源六倍体 | 第127-132页 |
·再生杂种植株的形态特征 | 第127页 |
·体细胞杂种的鉴定 | 第127-130页 |
·流式细胞仪倍性分析 | 第127-130页 |
·染色体压片记数 | 第130页 |
·再生植株的基因组分析 | 第130页 |
·讨论 | 第130-132页 |
·陆地棉(G.hirsutum L.cv.Coker201)及中棉(G.arboreum L.)和野生棉(G.stockii)原生质体融合得到体细胞杂种 | 第132-137页 |
·杂种植株的再生 | 第132页 |
·体细胞杂种的鉴定 | 第132-133页 |
·流式细胞仪倍性分析 | 第132页 |
·染色体压片记数 | 第132-133页 |
·再生植株的基因组分析 | 第133页 |
·讨论 | 第133-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1页 |
附录 | 第151-155页 |
作者自传 | 第155页 |
研究生阶段发表的文章和获奖情况 | 第155-156页 |
致谢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