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5页 |
内容摘要 | 第5-8页 |
前言 | 第8-18页 |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8-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第一章 领导者德才素质构成分析 | 第18-45页 |
第一节 领导者身心素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24页 |
一、身体素质及相关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二、心理素质的界定及测量 | 第21-24页 |
第二节 领导者德性素质分析 | 第24-30页 |
一、政治思想素质界定 | 第24-25页 |
二、道德素质的界定 | 第25-26页 |
三、人格个性品质界定 | 第26-30页 |
第三节 领导者才能素质及其结构分析 | 第30-45页 |
一、知识素质及结构合理化 | 第30-35页 |
二、智力素质理论研究述评 | 第35-40页 |
三、实践能力基本构成分析 | 第40-42页 |
四、不同组织和岗位对领导者能力有不同要求 | 第42-45页 |
第二章 领导者德才素质测评及其分类研究 | 第45-71页 |
第一节 领导者德性素质及其测评 | 第45-58页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思想考察 | 第45-49页 |
二、基于德治主义的领导者德性素质的价值 | 第49-52页 |
三、德治主义传统对当代用人观的影响 | 第52-54页 |
四、德性素质测评研究的核心问题 | 第54-57页 |
五、德性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 第57-58页 |
第二节 领导者才能素质及其测评 | 第58-68页 |
一、一般能力的构成及界定 | 第58-60页 |
二、专门能力的构成及界定 | 第60-64页 |
三、能力测评理论评述 | 第64-66页 |
四、才能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66-68页 |
第三节 领导者德才素质测评量表的应用及领导类型划分 | 第68-71页 |
一、德才素质测评量表的应用 | 第68-69页 |
二、基于德才素质测评量表对领导者的分类 | 第69-71页 |
第三章 领导岗位分析、测评和分类 | 第71-89页 |
第一节 岗位分类的缘起、现状及趋势 | 第71-74页 |
一、美国在20世纪初期的细化分类及其背景 | 第71-72页 |
二、美国从细化分类到简化分类的新趋势 | 第72-73页 |
三、中国的岗位分类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 第73-74页 |
第二节 领导岗位分析的演变和方法 | 第74-81页 |
一、岗位分析的基本问题 | 第74-75页 |
二、领导岗位分析一般方法 | 第75-76页 |
三、领导岗位评价理论的演变和方法的选择 | 第76-81页 |
第三节 基于德才要求的领导岗位分析新探索 | 第81-89页 |
一、对中国官僚等级制的回顾和反思 | 第82-84页 |
二、领导岗位分类的新模式 | 第84-89页 |
第四章 领导者素质与领导岗位的有效匹配 | 第89-123页 |
第一节 领导者素质与岗位匹配的相关性 | 第89-95页 |
一、领导者素质与岗位匹配的对应性 | 第89-90页 |
二、领导者素质与岗位匹配的底线问题 | 第90-92页 |
三、领导者素质与岗位匹配的动态发展关系 | 第92-94页 |
四、领导者素质与岗位匹配的权变关系 | 第94-95页 |
第二节 领导者素质与岗位匹配分析的方法论 | 第95-103页 |
一、模糊数学中的综合决策法及其适用性 | 第95-98页 |
二、层次分析法及其判断矩阵的适用性 | 第98-102页 |
三、领导者素质与岗位有效匹配的道格拉斯方程 | 第102-103页 |
第三节 领导者德才素质与岗位匹配实证研究 | 第103-123页 |
一、确定领导岗位对德才素质最低要求的底线 | 第103-106页 |
二、对候选人的德才素质进行测评 | 第106-121页 |
三、基于岗位特性对候选人的选用 | 第121-123页 |
余论 | 第123-129页 |
一、对领导者素质测评理论和方法的反思 | 第123-125页 |
二、对领导者德才兼备要求的反思 | 第125-126页 |
三、对领导者与岗位匹配研究中否证方法的反思 | 第126-129页 |
参考文 献 | 第129-135页 |
一、理论文献类 | 第129页 |
二、专著编著类 | 第129-131页 |
三、译著类 | 第131-132页 |
四、外文类 | 第132-133页 |
五、学术论文类 | 第133-135页 |
后记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