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以上海市宝山区大场镇为例
原创性声明 | 第1-4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4-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与目的 | 第10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 第10-11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1-21页 |
·产业及其分类 | 第11-14页 |
·产业 | 第11页 |
·产业分类 | 第11-13页 |
·我国现行产业分类法 | 第13-14页 |
·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认识 | 第14-17页 |
·产业结构的概念 | 第14页 |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 第14-15页 |
·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 | 第15-17页 |
·近郊与发展极理论、区位优势的联系 | 第17-19页 |
·近郊的概念与特点 | 第17-18页 |
·发展极理论与近郊农村发展的关系 | 第18页 |
·区位优势与近郊农村发展的关系 | 第18-19页 |
·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的方法 | 第19-21页 |
·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计算 | 第19页 |
·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分析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大场镇产业结构状况分析 | 第21-32页 |
·大场镇的区位概况 | 第21-22页 |
·大场镇产业结构的演变 | 第22-26页 |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演变 | 第22-24页 |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演变 | 第24-25页 |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 | 第25-26页 |
·大场镇产业结构的历史成因、特点和现状 | 第26-29页 |
·第一产业发展历史、特点和现状 | 第26-27页 |
·第二产业发展历史、特点和现状 | 第27-28页 |
·第三产业历史成因、特点和现状 | 第28-29页 |
·目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2页 |
·房地产业发展过快 | 第29-30页 |
·镇集体工业企业发展进入瓶颈 | 第30-31页 |
·商业中的零售餐饮业发展过速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大场镇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方向和现实意义 | 第32-39页 |
·大场镇产业结构调整遇到的问题 | 第32-34页 |
·土地征用与农民就业问题 | 第32-33页 |
·工业园区和镇域产业发展的矛盾 | 第33页 |
·镇村两级集体工业企业发展的两难处境 | 第33-34页 |
·镇级经济管理职能体系没有及时调整 | 第34页 |
·大场镇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 第34-35页 |
·调整工业布局,淘汰污染企业 | 第34-35页 |
·盘活存量资产,发展都市工业 | 第35页 |
·提高创新能力,加强校企合作 | 第35页 |
·合理配置资源,深化第三产业 | 第35页 |
·大场镇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 | 第35-39页 |
·保持大场镇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35-36页 |
·建设宝山现代化滨江新城的需要 | 第36-37页 |
·上海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 | 第37页 |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37-39页 |
第五章 顺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 第39-44页 |
·推进就业制度创新 | 第39页 |
·推进教育和培训制度创新 | 第39-40页 |
·推进土地制度创新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 第40页 |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 | 第40-41页 |
·理顺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体系,明晰产权 | 第41页 |
·培育区域性行业组织,加强企业自我约束 | 第41-42页 |
·积极引进人才,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 第42-43页 |
·转变观念,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永不懈怠 | 第43-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