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M的陕北黄土高原地面坡谱不确定性研究
| 第一章 概论 | 第1-19页 |
| ·选题的背景及依据 | 第8-15页 |
| ·GIS、DEM和 DTA | 第8-11页 |
| ·误差与不确定性 | 第11-13页 |
| ·黄土地貌坡谱分析 | 第13-15页 |
| ·研究概述 | 第15-19页 |
| ·项目来源 | 第15-16页 |
|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论文结构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研究基础与方法 | 第19-37页 |
| ·前人研究综述 | 第19-26页 |
| ·黄土地貌研究 | 第19-22页 |
| ·地面坡谱理论 | 第22-24页 |
| ·地理信息的不确定性 | 第24-26页 |
| ·实验样区 | 第26-33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6-27页 |
| ·实验样区 | 第27-32页 |
| ·试验数据 | 第32-33页 |
| ·研究方案 | 第33-37页 |
| ·试验工具 | 第33-34页 |
| ·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 ·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坡谱不确定性的基本概念 | 第37-51页 |
| ·坡谱的基本概念 | 第37-46页 |
| ·坡谱的定义 | 第37-38页 |
| ·坡谱的组成与分类 | 第38-41页 |
| ·坡谱的描述与表达 | 第41-43页 |
| ·坡谱模型的提取 | 第43-44页 |
| ·坡谱地形分析方法 | 第44-46页 |
| ·坡谱的不确定性问题 | 第46-51页 |
| ·坡谱不确定性的基本概念 | 第46-47页 |
| ·坡谱不确定性的过程分布 | 第47-48页 |
| ·坡谱不确定性的形成原因 | 第48-51页 |
| 第四章 影响坡谱不确定性的关键因素 | 第51-93页 |
| ·关键因素分析 | 第51-52页 |
| ·DEM数据 | 第52-60页 |
| ·DEM数据精度 | 第52-54页 |
| ·DEM分辨率 | 第54-57页 |
| ·DEM比例尺 | 第57-60页 |
| ·DEM尺度效应 | 第60页 |
| ·坡谱因子提取算法 | 第60-74页 |
| ·坡谱因子的分类 | 第60-62页 |
| ·提取坡谱因子的算法基础 | 第62-65页 |
| ·坡谱因子算法的精度序列 | 第65-73页 |
| ·因子提取算法引起的坡谱不确定性 | 第73-74页 |
| ·坡谱因子分级 | 第74-82页 |
| ·常用的数据分级方法 | 第74-79页 |
| ·分级引起的坡谱不确定性 | 第79-82页 |
| ·坡谱稳定的面积阈值 | 第82-93页 |
| ·坡谱稳定条件的确定 | 第82页 |
| ·坡谱稳定面积阈值的提取 | 第82-87页 |
| ·稳定面积的不确定性分析 | 第87-93页 |
| 第五章 坡谱存在的基本地域条件 | 第93-102页 |
| ·基本地域条件概述 | 第93-97页 |
| ·地貌形态的相似性 | 第93-94页 |
| ·研究尺度的合理性 | 第94-95页 |
| ·地貌类型的完整性 | 第95-97页 |
| ·坡谱稳定面积阈值的变异分析 | 第97-102页 |
| ·地貌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97-98页 |
| ·DEM尺度效应的影响 | 第98-100页 |
| ·坡谱稳定条件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02-109页 |
| ·主要工作 | 第102-103页 |
| ·研究结论 | 第103-105页 |
| ·创新之处 | 第105-106页 |
|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第106-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4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 第114-115页 |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