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川农16与川育16遗传评价及育种利用研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页 |
| 1. 四川小麦育种历史 | 第11-12页 |
| 2. 四川小麦育种现状 | 第12-15页 |
| 2.1 育种目标 | 第12-14页 |
| 2.2 育种材料的创制 | 第14页 |
| 2.3 育种方法 | 第14-15页 |
| 3. 遗传标记评价 | 第15-21页 |
| 3.1 形态标记 | 第16页 |
| 3.2 生化标记 | 第16-18页 |
| 3.3 分子标记 | 第18-21页 |
| 第二章 小麦新品种川农16与川育16比较分析 | 第21-26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 2.2.1 农艺及产量性状 | 第22-23页 |
| 2.2.2 抗病性 | 第23页 |
| 2.2.3 品质性状 | 第23-24页 |
| 2.2.4 种子贮藏蛋白 | 第24-25页 |
| 2.3 结语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小麦新品种川农16与川育16的分子鉴定 | 第26-31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 3.2.1 RAPD多态性分析 | 第27-28页 |
| 3.2.2 STS多态性分析 | 第28-29页 |
| 3.2.3 SSR多态性分析 | 第29-30页 |
| 3.3 讨论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川农16与川育16育种利用 | 第31-44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7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 4.2.1 杂种后代选育及表现 | 第37页 |
| 4.2.2 亲本及后代图片 | 第37-40页 |
| 4.2.3 产量及其组成性状 | 第40-41页 |
| 4.2.4 品质性状 | 第41-42页 |
| 4.3 讨论 | 第42-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