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2页 |
1. 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 2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1. 3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二章 企业重组的理论和历史 | 第12-20页 |
2. 1 关于上市公司重组的基本概念 | 第12-13页 |
2. 1. 1 资产重组 | 第12页 |
2. 1. 2 企业重组 | 第12页 |
2. 1. 3 上市公司重组 | 第12-13页 |
2. 1. 4 实质性重组和报表性重组 | 第13页 |
2. 2 企业重组的历史回顾 | 第13-20页 |
2. 2. 1 西方企业重组历史回顾 | 第14-16页 |
2. 2. 2 中国企业重组发展历程 | 第16-20页 |
第三章 重庆上市公司现状 | 第20-35页 |
3. 1 重庆上市公司现状 | 第20-28页 |
3. 1. 1 总量指标 | 第21-22页 |
3. 1. 2 财务指标 | 第22-24页 |
3. 1. 3 财务风险分析 | 第24-27页 |
3. 1. 4 研究结论 | 第27-28页 |
3. 2 重庆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欠佳的原因分析 | 第28-35页 |
3. 2. 1 历史遗留的问题 | 第28-29页 |
3. 2. 2 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 第29-31页 |
3. 2. 3 上市公司行业分布的结构失衡 | 第31-32页 |
3. 2. 4 上市公司之间、上市公司和其他企业之间专业化配套协作不够 | 第32页 |
3. 2. 5 上市公司治理问题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 第32-33页 |
3. 2. 6 存在的一些其他问题 | 第33-35页 |
第四章 重庆上市公司重组效果的实证分析 | 第35-51页 |
4. 1 重庆上市公司重组绩效实证分析 | 第35-42页 |
4. 1. 1 建立资产重组经营绩效的财务分析模型 | 第35-38页 |
4. 1. 2 经营绩效的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 第38-42页 |
4. 2 重庆上市公司重组绩效欠佳的原因分析 | 第42-47页 |
4. 2. 1 重组方式对重庆上市公司重组绩效的影响 | 第42-43页 |
4. 2. 2 重组动机对重庆上市公司重组绩效的影响 | 第43-44页 |
4. 2. 3 重组规模对重庆上市公司重组绩效的影响 | 第44-46页 |
4. 2. 4 政府引导对重庆上市公司重组绩效的影响 | 第46-47页 |
4. 3 重庆上市公司重组典型案例 | 第47-51页 |
4. 3. 1 重组成功的案例——渝钛白 | 第47-48页 |
4. 3. 2 二度重组失败的案例——ST渝万里 | 第48-51页 |
第五章 以上市公司重组为契机,发展重庆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 第51-65页 |
5. 1 重组是改善重庆上市公司绩效的方法 | 第51-52页 |
5. 2 国家政策对上市公司重组的指导,及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 | 第52-60页 |
5. 2. 1 以恢复现有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力为突破口,推动重组,实现产业调整 | 第52-55页 |
5. 2. 2 借助重组,进行行业结构调整,优化行业结构 | 第55-56页 |
5. 2. 3 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公司上市 | 第56-58页 |
5. 2. 4 大力调整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上市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及运行机制,保护上市公司的发展能力 | 第58-59页 |
5. 2. 5 发展和健全资本运营的中介组织,使社会中介组织在重庆上市公司重组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第59-60页 |
5. 3 重庆上市公司自身要建立和完善以公司治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重组整合,发挥整合效应,促进企业发展 | 第60-63页 |
5. 3. 1 建立和完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运行机制 | 第60-61页 |
5. 3. 2 大力调整重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 第61-63页 |
5. 3. 3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股东信息的披露 | 第63页 |
5. 4 加强重组后的整合力度,利用整合效应提高公司发展能力 | 第63-65页 |
结束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