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7页 |
(一) 病历选择标准 | 第11-12页 |
(1) 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2)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3)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二) 分组方法 | 第12-13页 |
(三) 针灸穴位及方法 | 第13页 |
(四) 观察周期及随访 | 第13页 |
(五) 毒副反应观察 | 第13页 |
(六) 观察指标与方法 | 第13-15页 |
(七)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5-16页 |
(八) 统计学方法 | 第16-17页 |
结果 | 第17-25页 |
一 针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 第17-18页 |
(1) 针灸对血瘀症候积分的影响 | 第17页 |
(2) 针灸对症状和体征的影响 | 第17-18页 |
二 针灸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第18-20页 |
三 针灸对血脂的影响 | 第20-21页 |
四 针灸对脂质过氧化物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 第21页 |
五 针灸对内皮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 | 第21页 |
六 彩色多普勒超声法观察 | 第21-24页 |
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 | 第21-22页 |
2 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目的影响 | 第22页 |
3 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和面积的影响 | 第22-23页 |
4 针灸对颈动脉超声形态学和流变学的影响 | 第23-24页 |
七 毒副反应情况 | 第24-25页 |
讨论 | 第25-38页 |
一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 | 第25-28页 |
二 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 第28-30页 |
三 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彩色多普勒的影响 | 第30-32页 |
四 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的影响 | 第32-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综述一 | 第43-49页 |
综述二 | 第49-54页 |
附图 | 第54-65页 |
发表论文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