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 言 | 第1页 |
| 一、 早期的划分方法 | 第7-9页 |
| 二、 法国法 | 第9-19页 |
| (一) 概述 | 第9-12页 |
| 1 制定法规定的合同前披露义务 | 第9-11页 |
| 2 司法实践确立的缔约前信息披露义务 | 第11-12页 |
| (二) 披露义务的债务人的知悉 | 第12-15页 |
| 1 对信息的了解 | 第12-14页 |
| 2 对信息对另一方的合意的影响的了解 | 第14-15页 |
| (三) 披露义务的债权人的无知 | 第15-19页 |
| 1 披露义务的债权人自我知悉的不可能性 | 第15-17页 |
| 2 披露义务的债权人的合理信赖 | 第17-19页 |
| (1) 基于合同性质建立的合理信赖 | 第17页 |
| (2) 基于缔约方的身份和品质建立的合理信赖 | 第17-19页 |
| (3) 基于另一方提供的信息建立起的合理信赖 | 第19页 |
| 三、 英国法 | 第19-32页 |
| (一) 古典英国法的原则--购者自慎(Caveat Emptor) | 第20-22页 |
| (二) 购者自慎原则的弱化 | 第22-28页 |
| 1 默示条款 | 第22-23页 |
| 2 对“陈述”的扩大解释 | 第23-24页 |
| 3 某些特定案件中的信息披露义务 | 第24-25页 |
| (1) 诚信合同(Contracts uberrimae fidei) | 第24-25页 |
| (2) 信任关系(Fiduciary duty) | 第25页 |
| 4 错误 | 第25页 |
| 5 侵权法 | 第25-27页 |
| 6 制定法对信息披露义务的要求 | 第27-28页 |
| (三) 英国法可能采取的解决方法 | 第28-30页 |
| 1 合同法 | 第28-30页 |
| 2 侵权法 | 第30页 |
| (四) 思考与探讨 | 第30-32页 |
| 四、 经济学的角度 | 第32-37页 |
| 五、 比较法上的分析 | 第37-42页 |
| (一) 道德和经济考虑之间的平衡 | 第37-38页 |
| (二) 概念结构上的差异 | 第38-39页 |
| (三) 制定法的规定 | 第39-40页 |
| 1 法国法的“引申归纳” | 第39页 |
| 2 英国法的“引申归纳” | 第39-40页 |
| (四) 动产和不动产缺陷的责任制度 | 第40-41页 |
| (五) 对待经济效益的态度 | 第41-42页 |
| 六、 对中国《合同法》第42条的建议 | 第42-45页 |
| 七、 结论 | 第45-46页 |
| 附录 | 第46-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