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 引言 | 第12-14页 |
| 1 课题背景资料介绍 | 第14-28页 |
| ·内耗的定义与分类(阻尼) | 第14-16页 |
| ·内耗的定义 | 第14页 |
| ·内耗(阻尼)的分类及特点 | 第14-16页 |
| ·内耗产生的机理 | 第16-20页 |
| ·间隙原子应力感生有序引起的内耗 | 第16页 |
| ·置换原子产生的内耗 | 第16-17页 |
| ·晶界内耗 | 第17页 |
| ·与位错有关的内耗 | 第17-18页 |
| ·热弹性和磁弹性内耗 | 第18-19页 |
| ·驰豫谱及几种典型的内耗峰 | 第19-20页 |
| ·阻尼的表征与测量 | 第20-22页 |
| ·比阻尼能力 | 第20页 |
| ·相位差角 | 第20-21页 |
| ·对数衰减率 | 第21-22页 |
| ·品质因子的倒数 | 第22页 |
| ·超声波在固体中的衰减系数 | 第22页 |
| ·高阻尼合金的分类与特点 | 第22-28页 |
| ·复相型合金(Al-Zn,Fe-C-Si) | 第24页 |
| ·共晶或界面型阻尼合金(Mn-Cu,Ti-Ni等) | 第24-25页 |
| ·位错型阻尼合金(Mg, Mg-Zr, Mg-Si) | 第25页 |
| ·铁磁性型合金(Fe-Ni,Fe-Cr等) | 第25-26页 |
| ·其余 | 第26-28页 |
| 2 课题相关项目的研究现状 | 第28-38页 |
| ·材料内耗测量装置 | 第28-31页 |
| ·扭摆法(对数衰减率) | 第28-29页 |
| ·双自由悬臂梁和基于频畴的园形拟合法 | 第29页 |
| ·频率摆(相位差角) | 第29-30页 |
| ·共振棒法(品质因子的倒数) | 第30-31页 |
| ·复合振荡器法 | 第31页 |
| ·镁合金阻尼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1-35页 |
| ·镁合金阻尼机理的理论 | 第31-32页 |
| ·镁合金的阻尼性能 | 第32-34页 |
| ·镁基复合材料的阻尼 | 第34-35页 |
| ·本课题的相关研究目标与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5-38页 |
| ·研究目标 | 第35-3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页 |
| ·技术路线 | 第36-38页 |
| 3 试验内容及方法 | 第38-50页 |
| ·振动模态试验 | 第38-41页 |
| ·基本原理 | 第38页 |
| ·测试装置及其研究对象 | 第38-40页 |
| ·试验过程 | 第40页 |
| ·试验过程 | 第40-41页 |
| ·材料阻尼测试仪器的制作 | 第41-48页 |
| ·设计目标 | 第41页 |
| ·设计思路 | 第41-43页 |
| ·测试系统的组成及各部件的设计 | 第43-45页 |
| ·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及优越性 | 第45-46页 |
| ·用此仪器进行的一些测量实例 | 第46-48页 |
| ·AZ91D热处理工艺及微观组织分析 | 第48-49页 |
| ·热处理工艺 | 第48页 |
| ·金相分析 | 第48-49页 |
|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49页 |
| ·透射电镜分析(TEM) | 第49页 |
| ·显微硬度的测试 | 第49页 |
| ·阻尼的测量 | 第49页 |
| ·阻尼性能的测量 | 第49-50页 |
| 4 试验结果 | 第50-68页 |
| ·振动模态实验结果 | 第50-51页 |
| ·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 ·结论 | 第51页 |
| ·各热处理态试样的显微组织分析 | 第51-59页 |
| ·AZ91D铸态组织的金相及成份分布 | 第51-53页 |
| ·AZ91D固溶热处理的金相组织分析 | 第53-55页 |
| ·AZ91D时效热处理试样的金相组织分析 | 第55-58页 |
| ·AZ91D组织透射电镜缺陷观察 | 第58-59页 |
| ·各热处理态试样的硬度测量结果 | 第59-60页 |
| ·各热处理态试样的阻尼性能及模量测量结果 | 第60-68页 |
| ·常温下振动频率对几种金属阻尼性能的影响 | 第61页 |
| ·最大振幅对各热处理态试样阻尼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 ·温度、频率对各热处理态阻尼性能和模量的影响 | 第62-65页 |
| ·内耗-频率-温度曲线 | 第65-68页 |
| 5 分析与讨论 | 第68-80页 |
| ·内耗峰激活能的计算 | 第68-71页 |
| ·温度范围在(155~205℃)内耗峰的机制分析 | 第71-75页 |
| ·温度范围在(300~325℃)内耗峰的机制讨论 | 第75-78页 |
| ·相变内耗的可能性分析 | 第76-77页 |
| ·与经典内耗峰的比较 | 第77页 |
| ·与其它高温内耗峰的比较 | 第77页 |
| ·结论 | 第77-78页 |
| ·对常温下各热处理试样阻尼-振幅曲线的解释 | 第78-80页 |
| 6 结论 | 第80-82页 |
| 致 谢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