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品和服务内涵能源估算与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5页 |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7页 |
·文献综述 | 第17-23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0-23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框架 | 第23-25页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3页 |
·论文结构框架 | 第23-25页 |
第2章 论文研究方法和模型 | 第25-33页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 第25页 |
·因素分解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论文研究模型 | 第26-31页 |
·估算内涵能源强度模型的选取 | 第26-29页 |
·对数迪氏平均指数分解方法模型 | 第29-31页 |
·数据来源和部门合并 | 第31-33页 |
第3章 基于2007投入产出表内涵能源强度估算 | 第33-51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3-34页 |
·内涵能源 | 第33页 |
·内涵能源强度 | 第33-34页 |
·内涵能源强度估算 | 第34-40页 |
·初始能源按部门投入处理 | 第34页 |
·北京市能源生产特点 | 第34-38页 |
·内涵能源强度估算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北京商品和服务的内涵能源结构 | 第40-51页 |
·输出产品的内涵能源分析 | 第40-44页 |
·输入产品的内涵能源分析 | 第44-48页 |
·输入产品和输出商品内涵能源对比分析 | 第48-51页 |
第4章 北京商品和服务内涵能源变化的因素分解分析 | 第51-63页 |
·输出商品内涵能源因素分解分析 | 第51-57页 |
·输入商品内涵能源因素分解分析 | 第57-63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3-69页 |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63-65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63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63-65页 |
·相关政策建议 | 第65-67页 |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 | 第73-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研究成果即发表的论文 | 第92-93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93-94页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