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30页 |
一、 灵芝的分类地位 | 第13页 |
二、 灵芝的药用价值 | 第13页 |
三、 灵芝的活性成分 | 第13-19页 |
(一) 、 灵芝多糖 | 第13-17页 |
1 、 灵芝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 | 第13-16页 |
2 、 灵芝多糖的药理研究 | 第16-17页 |
(二) 、 灵芝三萜类化合物 | 第17-19页 |
1 、 灵芝三萜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特点 | 第17-18页 |
2 、 灵芝三萜的药理活性 | 第18-19页 |
四、 我国野生灵芝的分布及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五、 灵芝深层发酵生产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一) 、 营养因子对灵芝深层发酵生产目标产物的影响 | 第21-22页 |
(二) 、 非营养因子对灵芝深层发酵生产目标产物的影响 | 第22-24页 |
六、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现状及指纹图谱技术在灵芝深层发酵研究中的应用 | 第24-28页 |
七、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8-30页 |
名词缩写 | 第30-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42页 |
材料 | 第31-33页 |
一、 菌株 | 第31页 |
二、 细胞株 | 第31页 |
三、 动物 | 第31页 |
四、 培养基 | 第31-32页 |
五、 试剂 | 第32-33页 |
方法 | 第33-42页 |
一、 高产菌株的筛选 | 第33-34页 |
1 、 胞内多糖高产菌株的筛选 | 第33-34页 |
2 、 胞内三萜高产菌株的筛选 | 第34页 |
3 、 胞外多糖产量的比较 | 第34页 |
4 、 菌丝生长速度的比较 | 第34页 |
二、 培养基的优化 | 第34-35页 |
1 、 营养因子的单因子筛选实验 | 第35页 |
2 、 营养因子的正交实验 | 第35页 |
三、 非营养因子的优化 | 第35-37页 |
四、 胞内多糖高产菌株发酵罐条件的优化 | 第37页 |
五、 胞内多糖高产菌株放大培养实验 | 第37页 |
六、 胞内多糖高产菌株连续10代液体传代实验 | 第37-38页 |
七、 三萜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38-39页 |
1 、 子实体三萜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38页 |
2 、 菌丝体三萜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38-39页 |
八、 不同发酵阶段三萜高压液相图谱的比较 | 第39页 |
九、 不同发酵阶段菌丝三萜对肿瘤细胞K562的抑制作用 | 第39页 |
十、 不同发酵阶段胞内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 | 第39-40页 |
十一、 胞内三萜高产菌株发酵产物与栽培子实体的比较 | 第40-41页 |
十二、 胞内多糖高产菌株发酵产物与栽培子实体的比较 | 第41-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71页 |
一、 高产菌株的筛选 | 第42-44页 |
1 、 胞内多糖高产菌株的筛选 | 第42页 |
2 、 胞内三萜高产菌株的筛选 | 第42-43页 |
3 、 胞外多糖产量的比较 | 第43-44页 |
4 、 菌丝生长速度的比较 | 第44页 |
二、 培养基的优化 | 第44-52页 |
1 、 营养因子的单因子筛选 | 第45页 |
2 、 营养因子的正交实验 | 第45-52页 |
三、 非营养因子的优化(摇瓶培养) | 第52-58页 |
1 、 高产菌株最适初始pH的筛选 | 第52-53页 |
2 、 高产菌株最适装液量的筛选 | 第53-54页 |
3 、 高产菌株最适接种量的筛选 | 第54-55页 |
4 、 高产菌株最适培养时间的筛选及各种代谢产物的代谢规律 | 第55-58页 |
四、 胞内多糖高产菌株G21发酵罐条件的优化 | 第58-59页 |
1 、 发酵温度的优化 | 第58页 |
2 、 转速与通风量的优化 | 第58页 |
3 、 发酵代谢曲线 | 第58页 |
4 、 稳定性实验 | 第58-59页 |
五、 胞内多糖高产菌株G21放大培养实验 | 第59-60页 |
六、 胞内多糖高产菌株G21连续10代液体传代实验 | 第60-61页 |
七、 三萜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61-63页 |
1 、 子实体三萜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61-63页 |
2 、 菌丝三萜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63页 |
八、 不同发酵阶段三萜高压液相图谱的比较研究 | 第63-66页 |
1 、 摇床培养菌丝三萜成分的HPLC分析 | 第63-64页 |
2 、 先摇床培养84小时后静置培养菌丝三萜成分的HPLC分析 | 第64-65页 |
3 、 不同培养方式产生菌丝三萜HPLC图谱比较 | 第65页 |
4 、 摇床培养胞外液三萜成分的HPLC分析 | 第65-66页 |
九、 不同发酵阶段菌丝三萜对肿瘤细胞K562的抑制作用 | 第66-67页 |
1 、 不同浓度的菌丝三萜对肿瘤细胞K562的抑制作用 | 第66页 |
2 、 摇床培养菌丝三萜对肿瘤细胞K562的抑制作用 | 第66页 |
3 、 先摇床培养后静置培养菌丝三萜对肿瘤细胞K562的抑制作用 | 第66-67页 |
4 、 不同培养方式菌丝三萜对肿瘤细胞K562抑制作用的比较 | 第67页 |
十、 不同发酵阶段胞内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 | 第67-68页 |
1 、 胞内多糖不同组分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影响 | 第67-68页 |
2 、 不同发酵阶段的胞内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 | 第68页 |
十一、 G21发酵菌丝与栽培子实体的比较 | 第68-69页 |
1 、 多糖含量的比较 | 第69页 |
2 、 多糖对巨噬细胞激活作用的比较 | 第69页 |
十二、 GL31发酵菌丝与栽培子实体的比较 | 第69-71页 |
1 、 总三萜含量的比较 | 第69页 |
2 、 HPLC图谱的比较 | 第69-70页 |
3 、 三萜对肿瘤细胞K562抑制作用的比较 | 第70-71页 |
讨论 | 第71-75页 |
一、 高产多糖和三萜灵芝菌株的筛选 | 第71页 |
二、 高产多糖和三萜灵芝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71-72页 |
三、 G21放大培养实验 | 第72页 |
四、 G21连续10代液体传代实验 | 第72-73页 |
五、 不同发酵阶段胞内三萜与抗种瘤作用的相关性 | 第73-74页 |
六、 胞内三萜高产菌株GL31发酵菌丝与对应菌株子实体的比较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附录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