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论 | 第1-2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财政政策选择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17-24页 |
·国外的相关研究 | 第17-22页 |
·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24-25页 |
·思路 | 第24页 |
·方法 | 第24-25页 |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研究价值和创新 | 第26-27页 |
1 “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渊源 | 第27-40页 |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溯源 | 第27-31页 |
·古典经济学的资源稀缺论 | 第27-29页 |
·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率利用论 | 第29-31页 |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 第31-33页 |
·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与研究 | 第33-40页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发展 | 第33-35页 |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35-37页 |
·可持续发展运行的基本要点与要求 | 第37-40页 |
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40-53页 |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 | 第40-41页 |
·中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论探讨 | 第41-42页 |
·经济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42-44页 |
·经济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42-43页 |
·经济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第43页 |
·现阶段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特征 | 第43-44页 |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分析 | 第44-53页 |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分析 | 第44-50页 |
·中国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必然性 | 第50-53页 |
3 财政政策作为公共经济核心的界定 | 第53-63页 |
·财政政策及相关概念 | 第53-56页 |
·财政政策的定义 | 第53-54页 |
·财政措施与财政政策 | 第54-55页 |
·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 | 第55-56页 |
·财政政策的类型 | 第56-60页 |
·以对国民经济的量的调节职能划分 | 第56-58页 |
·以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划分 | 第58-59页 |
·以所分配的利益种类划分 | 第59-60页 |
·当代西方财政政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第60-63页 |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理论 | 第60页 |
·货币学派的财政政策理论 | 第60-61页 |
·理性预期学派的财政政策理论 | 第61-62页 |
·供给学派的财政政策理论 | 第62-63页 |
4 财政政策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63-70页 |
·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调控 | 第63-64页 |
·代内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扩展离不开政府的调控 | 第63-64页 |
·制度变革需要政府的作用 | 第64页 |
·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需要政府的调节 | 第64页 |
·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64-66页 |
·财政政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66-68页 |
·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市场失灵 | 第66-67页 |
·政府职能对财政的基本要求:由弥补“市场失灵”到“功能财政” | 第67-68页 |
·财政政策的财政投入方向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一致性 | 第68页 |
·财政政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效应分析 | 第68-70页 |
5 中国财政政策的演变与发展的历史研究 | 第70-76页 |
·1949--1952:社会主义制度形成时期的财政政策 | 第70页 |
·1953--1978: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政策 | 第70-74页 |
·财政政策的非独立性 | 第70-72页 |
·“大财政小银行”下的财政政策 | 第72-73页 |
·特殊的“援外财政政策” | 第73-74页 |
·1979--1998:改革开放后发展中的财政政策 | 第74-76页 |
6 通货紧缩环境下积极财政政策在中国的实践 | 第76-122页 |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 | 第76-80页 |
·物价的持续大幅走低 | 第76页 |
·消费和投资需求收缩 | 第76-77页 |
·货币供给量下降 | 第77-78页 |
·经济增长减缓 | 第78页 |
·货币政策效果不佳 | 第78页 |
·基础建设扩张 | 第78-79页 |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 第79-80页 |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内容 | 第80-84页 |
·1998: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 | 第80页 |
·1999--2000: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加大 | 第80-82页 |
·2001--2002:保持政策力度,维持政策稳定性 | 第82-83页 |
·2003至今: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舒缓 | 第83-84页 |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应分析 | 第84-100页 |
·中国近年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 第86-91页 |
·关于积极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 第91-98页 |
·财政政策乘数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98-100页 |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 第100-103页 |
·过多的国债投资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 | 第100-102页 |
·积极财政政策本身存在着递减效应 | 第102页 |
·长期实施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 第102-103页 |
·积极财政政策的财政风险评价及缓解措施 | 第103-113页 |
·国债风险 | 第103-109页 |
·财政赤字风险 | 第109-110页 |
·缓解财政风险的几点建议 | 第110-113页 |
·积极财政政策与财政风险: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分析 | 第113-122页 |
·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模型 | 第113-117页 |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积极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 第117-119页 |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有效解决 | 第119-122页 |
7 积极财政政策在国外的实践和经验教训 | 第122-143页 |
·美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践 | 第122-128页 |
·大萧条--罗斯福“新政” | 第122-124页 |
·滞胀--里根、布什时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 第124-126页 |
·新世纪的衰退--小布什政府的财政政策 | 第126-128页 |
·日本的经济景气对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 | 第128-131页 |
·经济背景 | 第128-129页 |
·景气对策与财政政策 | 第129-131页 |
·政策的实施效应 | 第131页 |
·拉美国家的“赤字财政”战略与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 | 第131-134页 |
·拉美国家的“赤字财政”战略 | 第131-132页 |
·“赤字财政”的效果分析 | 第132页 |
·拉美债务危机 | 第132-134页 |
·其他国家和地区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 | 第134-138页 |
·英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复归 | 第134-136页 |
·法国:服务于充分就业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 第136-137页 |
·韩国、马来西亚:以扩大内需为目的财政政策 | 第137-138页 |
·国内外积极财政政策的比较分析 | 第138-143页 |
8 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 | 第143-169页 |
·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的概念及评价指标 | 第143-145页 |
·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的条件分析 | 第145-149页 |
·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的基本条件 | 第145-147页 |
·考虑国债利息率和物价指数时的可持续性条件 | 第147-149页 |
·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基于托宾债务动态模型的分析 | 第149-151页 |
·金融约束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 | 第151-152页 |
·实现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的关键内容--金融约束 | 第151-152页 |
·金融约束及积极财政政策持续性的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第152页 |
·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的财政收入保障分析 | 第152-169页 |
·因子分析方法的模型 | 第153-154页 |
·样本和指标的选取 | 第154-160页 |
·财政收入潜力的因子分析 | 第160-165页 |
·财政收入潜力因素的因子分析的实际意义解释 | 第165-169页 |
9 中国财政政策选择应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终极目标 | 第169-204页 |
·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搭建财政政策的制度平台 | 第169-178页 |
·公共财政制度作为与财政政策选择的制度约束 | 第169-171页 |
·消除体制障碍对科学的财政政策形成的制约 | 第171-174页 |
·从财政政策角度看中国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 | 第174-178页 |
·“十五”中后期财政政策的基本取向 | 第178-180页 |
·以可持续发展为政策目标 | 第178-179页 |
·调整财政政策的调控方式 | 第179-180页 |
·创新财政政策的支撑手段 | 第180页 |
·转型期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 | 第180-204页 |
·灵活运用调控手段,尽快激活社会投资 | 第180-184页 |
·努力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果 | 第184-187页 |
·完善财政税收机制,增强税收的调节效果 | 第187-191页 |
·强化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空间 | 第191-196页 |
·在财政政策作用的方向调整,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196-199页 |
·在政策力度的把握上,既要足以启动经济增长,又要确保财政安全 | 第199-200页 |
·切实加强财政对海洋产业的投入,促进海洋产业快速发展 | 第200-202页 |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要实施风险预警 | 第202-20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04-207页 |
致谢 | 第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