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式多雷达系统跟踪技术研究
第一章 信息融合技术综述 | 第1-18页 |
·信息融合技术综述 | 第10-15页 |
·信息融合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 | 第12页 |
·信息融合的级别 | 第12-13页 |
·检测级融合 | 第12-13页 |
·位置级融合 | 第13页 |
·目标识别级的融合 | 第13页 |
·态势评估 | 第13页 |
·威胁估计 | 第13页 |
·信息融合技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3-14页 |
·信息融合技术的应用 | 第14-15页 |
·信息融合的军事应用领域 | 第14-15页 |
·信息融合的民事应用领域 | 第15页 |
·集中式多传感器跟踪系统 | 第15-16页 |
·多传感器跟踪系统的分类 | 第15-16页 |
·集中式多传感器跟踪系统的优点 | 第16页 |
·本文工作简介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集中式多雷达系统问题的分析 | 第18-22页 |
·引言 | 第18页 |
·空间校准 | 第18-19页 |
·时间校准 | 第19页 |
·点迹合并 | 第19页 |
·跟踪起始和终结 | 第19-20页 |
·跟踪门的形成 | 第20页 |
·数据互联 | 第20-21页 |
·功能模块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多雷达系统的点迹处理 | 第22-40页 |
·引言 | 第22页 |
·空间校准 | 第22-28页 |
·ECEF坐标转换 | 第22-24页 |
·误差配准算法的发展 | 第24-25页 |
·配准误差的解决方法 | 第25-28页 |
·时间校准 | 第28-31页 |
·内插外推法 | 第28-30页 |
·最小二乘规则配准法 | 第30-31页 |
·点迹合并 | 第31-40页 |
·聚类的距离相似性度量 | 第32-33页 |
·欧氏距离 | 第32页 |
·马氏距离 | 第32-33页 |
·明氏距离 | 第33页 |
·聚类准则函数 | 第33-35页 |
·误差平方和准则 | 第33-34页 |
·加权平均平方距离和准则 | 第34-35页 |
·聚类算法 | 第35-37页 |
·最近邻规则的聚类算法 | 第35-36页 |
·最大最小距离聚类算法 | 第36-37页 |
·雷达测量数据聚类 | 第37-40页 |
第四章 单雷达多目标跟踪理论 | 第40-61页 |
·引言 | 第40页 |
·滤波算法 | 第40-43页 |
·各种滤波算法的特点 | 第40-41页 |
·卡尔曼滤波算法 | 第41-43页 |
·目标模型的建立 | 第43-47页 |
·跟踪起始和终结 | 第47-48页 |
·跟踪门的形成 | 第48-50页 |
·数据互联 | 第50-61页 |
·互联算法的发展 | 第50-51页 |
·联合概率数据互联算法的基本模型 | 第51-56页 |
·确认矩阵 | 第52页 |
·互联事件与互联矩阵 | 第52-54页 |
·从确认矩阵的拆分获得互联矩阵 | 第54页 |
·互联概率与状态估计 | 第54-55页 |
·量测互联指标与目标检测指示 | 第55-56页 |
·联合事件概率的计算 | 第56-59页 |
·单雷达联合概率数据互联滤波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数字仿真研究 | 第61-89页 |
·总体描述 | 第61页 |
·各功能模块的建模与仿真 | 第61-75页 |
·战场环境设定 | 第61-62页 |
·传感器系统 | 第61页 |
·目标模型 | 第61-62页 |
·传感器模型 | 第62-63页 |
·空间校准模块 | 第63页 |
·时间校准模块 | 第63-64页 |
·点迹合并模块 | 第64-66页 |
·点迹合并步骤 | 第64-65页 |
·聚类半径的分析 | 第65页 |
·正确聚类概率的分析 | 第65-66页 |
·航迹起始模块 | 第66-69页 |
·跟踪门判断模块 | 第69页 |
·互联算法模块 | 第69-70页 |
·仿真程序结构框图 | 第70-75页 |
·空间校准的程序结构框图 | 第71页 |
·时间校准的程序结构框图 | 第71-72页 |
·点迹合并的程序结构框图 | 第72-73页 |
·单雷达多目标跟踪的程序结构框图 | 第73-75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5-89页 |
·误差配准对跟踪精度的影响 | 第75-76页 |
·时间校准对跟踪精度的影响 | 第76-77页 |
·聚类算法的分析 | 第77-86页 |
·V_修的修正对航迹起始的影响 | 第86-87页 |
·与分布式算法的比较 | 第87-89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