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放线菌分类学研究概况 | 第1-32页 |
·放线菌分类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放线菌分类学发展简史 | 第11-14页 |
·放线菌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 | 第11-13页 |
·放线菌分类学的发展和多相分类 | 第13-14页 |
·放线菌的分类系统 | 第14-18页 |
·放线菌的生物多样性和嗜酸放线菌分类学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放线菌种群的多样性 | 第18-19页 |
·嗜酸放线菌的研究进展 | 第19页 |
·放线菌多相分类方法学 | 第19-30页 |
·传统分类方法 | 第19-20页 |
·数值分类 | 第20页 |
·化学分类方法 | 第20-24页 |
·分子分类方法 | 第24-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本论文试验内容 | 第31-32页 |
第二章 酸性土壤中嗜酸稀有放线菌的多样性研究 | 第32-4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2-40页 |
·土壤 | 第32页 |
·嗜酸放线菌的分离筛选 | 第32-35页 |
·嗜酸放线菌的纯化与保藏 | 第35页 |
·形态特征的观察 | 第35页 |
·pH梯度生长试验 | 第35页 |
·细胞壁氨基酸组分分析 | 第35-36页 |
·总DNA的小量提取和16S rDNA的PCR扩增 | 第36-38页 |
·总DNA模板的小量提取 | 第36-37页 |
·16S rDNA的PCR扩增 | 第37-38页 |
·ARDRA分析 | 第38-39页 |
·限制性内切酶的选择 | 第38页 |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 第38页 |
·酶切产物的电泳分离 | 第38-39页 |
·16S rDNA测序和序列分析 | 第39-40页 |
·结果 | 第40-44页 |
·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析 | 第40页 |
·pH梯度生长试验 | 第40页 |
·细胞壁氨基酸组分分析 | 第40-43页 |
·ARDRA分析 | 第43页 |
·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48页 |
第三章 分离菌株117、43401和12202的多相分类研究 | 第48-8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8-62页 |
·实验菌株的来源、培养和保藏 | 第48页 |
·形态学研究法 | 第48-50页 |
·个体形态特征的观察 | 第48页 |
·培养特征的观察 | 第48-49页 |
·个体形态和培养特征研究所用培养基 | 第49-50页 |
·16S rDNA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50页 |
·化学分类法 | 第50-56页 |
·细胞(壁)化学组分分析 | 第50-51页 |
·枝菌酸分析 | 第51-52页 |
·醌的分析 | 第52-53页 |
·磷酸类脂分析 | 第53-55页 |
·脂肪酸分析 | 第55-56页 |
·分子分类法 | 第56-58页 |
·总DNA 的提取和纯化 | 第56-57页 |
·DNA同源性的测定-DNA-DNA体外分子杂交 | 第57-58页 |
·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58-6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2-76页 |
·形态学特征 | 第62-63页 |
·化学分类研究 | 第63-66页 |
·以16S rDNA序列为基础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66-76页 |
·DNA同源性测定-DNA-DNA体外分子杂交 | 第76页 |
·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76页 |
·小结 | 第76-82页 |
·新种密云诺卡氏菌(Nocardia miyunensi sp. nov.)的描述 | 第79-80页 |
·新种江西诺卡氏菌(Nocardia jiangxiensis sp. nov.)的描述 | 第80-81页 |
·菌株12202的描述 | 第81-82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作者简介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