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在天山污水处理厂工艺优化改造中的模拟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目录第10-12页
第一章 课题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第12-15页
   ·课题背景第12-13页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3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15页
第二章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在城市污水厂的发展及应用第15-21页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研究和发展第15-16页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在国外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第16-19页
     ·模型修正与完善第16-17页
     ·模型应用第17-18页
     ·模型软件开发第18-19页
   ·国内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研究和应用第19-20页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发展前景第20-21页
第三章 活性污泥1号模型(ASM1)及参数影响分析研究第21-64页
   ·活性污泥1号模型简介第21-26页
     ·ASM1的8个反应过程第22-24页
     ·ASM1模型的13种组分第24-25页
     ·ASM1模型中的5个化学计量学系数第25页
     ·ASM1模型中的14个动力学参数第25-26页
   ·模型参数对水质组分影响分析第26-52页
     ·最大比增长速率(?)_H对系统水质组分的影响第29-31页
     ·K_S对系统水质组分的影响第31-33页
     ·异养菌衰减系数b_H对系统水质组分的影响第33-34页
     ·氧半饱和常数K_(OH)对系统水质组分的影响第34-36页
     ·硝酸盐饱和常数K_(NO)对系统水质组分的影响第36-37页
     ·最大比增长速率系数(?)_A对系统水质组分的影响第37-39页
     ·自养菌衰减系数b_A对系统水质组分的影响第39-41页
     ·自养菌氨氮饱和系数K_(NH)对系统水质组分的影响第41-42页
     ·自养菌氧饱和系数K_(OA)对系统水质组分的影响第42-44页
     ·缺氧条件下(?)_H修正系数ηg对系统水质组分的影响第44-45页
     ·水解速度修正系数ηh对系统水质组分的影响第45-47页
     ·氨化速率Ka对系统水质组分的影响第47-49页
     ·最大比水解速率k_h对系统水质组分的影响第49-50页
     ·缓慢可降解基质水解半饱和系数Kx对系统水质组分的影响第50-52页
   ·A/O系统工艺参数对废水水质组分的影响分析研究第52-62页
     ·污泥泥龄对废水水质组分的影响第52-54页
     ·内回流比对废水水质组分的影响第54-56页
     ·污泥回流比对系统水质组分的影响第56-58页
     ·好氧池占系统总体积的比例对废水水质组分的影响第58-59页
     ·好氧池氧气浓度对水质组分的影响第59-61页
     ·缺氧池氧浓度对水质成分的影响第61-62页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四章 天山污水处理厂现有工艺运行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第64-83页
   ·EFOR软件介绍第64页
   ·EFOR模拟系统中污水水质组分的估测方法第64-71页
     ·污水处理厂常规检测数据转换为EFOR模型组分的方案第64-68页
     ·EFOR模拟系统中的水质组分的测定方法研究第68-71页
   ·EFOR模拟系统中的动力学参数估测研究第71-73页
   ·天山污水处理厂概况第73-75页
     ·废水水质及服务范围第73-74页
     ·天山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第74-75页
   ·天山污水处理厂现有工艺运行情况计算机模拟第75-83页
     ·天山污水处理厂运行数据收集第75-76页
     ·天山污水处理厂与EFOR模拟系统的数据转换方案第76-79页
     ·天山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的模型化第79页
     ·天山污水处理厂计算机模拟结果与分析第79-83页
第五章 天山污水处理厂脱氮改造工艺方案的选择和计算机模拟第83-108页
   ·容积不变的生物脱氮改造第83-98页
     ·生物脱氮改造工艺选择第83-85页
     ·天山污水处理厂改造流程的最佳运行工艺参数组合的确定第85-86页
     ·模拟结果与讨论第86-97页
     ·天山污水处理厂改造工艺最大处理流量预测第97-98页
   ·当考虑水量增大时的改造方案第98-108页
     ·扩建工艺流程的选择第98-103页
     ·对A/O工艺的混合液回流比的优化控制第103-104页
     ·对A/O工艺流程的优化控制第104-106页
     ·天山污水处理厂改造工艺最大处理流量预测第106-108页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第108-111页
   ·结论第108-109页
   ·建议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7页
附录第117-12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3-124页
致谢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吸氧和血管生长因子在新生小鼠视网膜病发病中的作用
下一篇:专利授权合同限制竞争的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