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1页 |
| ·氮氧化物的排放与危害 | 第9页 |
| ·我国氮氧化物排放现状及相关研究 | 第9-11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 ·NO_x治理技术 | 第11-16页 |
| ·催化还原法 | 第11-13页 |
| ·等离子体去除法 | 第13页 |
| ·吸附法 | 第13-14页 |
| ·直接生物法 | 第14-15页 |
| ·吸收法 | 第15-16页 |
| ·络合吸收法 | 第16-21页 |
| ·亚铁络合吸收剂 | 第17-20页 |
| ·络合吸收反应机理 | 第20-21页 |
| ·络合剂中Fe~Ⅱ的氧化及微生物还原 | 第21-23页 |
| ·立题依据 | 第23-24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 第25-34页 |
| ·实验装置与流程 | 第25-27页 |
| ·双搅拌釜反应吸收装置 | 第25-26页 |
| ·鼓泡吸收器 | 第26-27页 |
| ·Fe~Ⅲ(EDTA)微生物还原实验 | 第27-29页 |
| ·微生物来源 | 第27-28页 |
|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28页 |
| ·Fe~Ⅲ(EDTA)微生物还原试验 | 第28-29页 |
| ·试剂与分析方法 | 第29-32页 |
| ·实验气体与试剂 | 第29-30页 |
| ·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 ·双搅拌釜气液相分传质系数测定 | 第32-34页 |
| ·气相分传质系数的测定 | 第32-33页 |
| ·液相分传质系数的测定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Fe~Ⅱ(CyS)_2溶液对NO吸收容量的实验研究 | 第34-43页 |
| ·Fe~Ⅱ与CySH摩尔配比率对吸收容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 ·NO吸收容量与溶液pH值的关系 | 第35-36页 |
| ·氧含量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 ·SO_3~(2-)对NO吸收容量的影响 | 第37-39页 |
| ·半胱氨酸亚铁溶液和EDTA亚铁溶液吸收容量比较 | 第39-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Fe~Ⅱ(CyS)_2溶液对NO吸收速度研究 | 第43-51页 |
| ·NO吸收速度随Fe~Ⅱ(CyS)_2溶液pH值变化关系 | 第43-44页 |
| ·Fe~Ⅱ(Cys)_2溶液初始浓度与NO吸收速度的关系 | 第44页 |
| ·NO进口浓度对吸收速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吸收速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 第45-46页 |
| ·O_2含量对吸收速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 ·半胱氨酸亚铁溶液和EDTA亚铁溶液对NO吸收速度比较 | 第47-49页 |
| ·吸收剂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 ·NO气体进口浓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 ·有氧条件下两种溶液的吸收速度比较 | 第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六章 Fe~Ⅱ(CyS)_2溶液吸收NO传质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51-64页 |
| ·气液反应动力学区域的确定 | 第51-54页 |
| ·动力学区域的确定方法 | 第51-52页 |
| ·NO吸收反应动力学区域的确定 | 第52-54页 |
| ·吸收反应增强因子 | 第54-61页 |
| ·实验增强因子 | 第54-57页 |
| ·增强因子模型计算值 | 第57-60页 |
| ·实验增强因子与模型计算值的比较 | 第60-61页 |
| ·快速拟一级反应的验证 | 第61-62页 |
| ·吸收反应速度常数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七章 Fe~Ⅲ(EDTA)微生物还原实验 | 第64-69页 |
| ·氮源对微生物还原Fe~Ⅲ(EDTA)的影响 | 第64页 |
| ·碳源对微生物还原Fe~Ⅲ(EDTA)的影响 | 第64-65页 |
| ·菌体接种量对Fe~Ⅲ(EDTA)微生物还原的影响 | 第65-66页 |
| ·碳源添加量对Fe~Ⅲ(EDTA)微生物还原的影响 | 第66-65页 |
| ·其他环境因子对Fe~Ⅲ(EDTA)微生物还原菌的影响 | 第65-68页 |
| ·溶液pH值对Fe~Ⅲ(EDTA)微生物还原菌的影响 | 第67页 |
| ·温度对Fe~Ⅲ(EDTA)微生物还原菌的影响 | 第67-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9-72页 |
| ·结论 | 第69-71页 |
| ·建议和展望 | 第71-72页 |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