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 | 第1-21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1 花粉管通道技术的理论基础及其可行性 | 第9-10页 |
| 2 花粉管通道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0-19页 |
| ·花粉管通道技术的不同导入方法 | 第10-11页 |
| ·花粉管通道技术所导入遗传物质的类型及其检测方法 | 第11-14页 |
| ·影响花粉管通道技术后代转化率的因素 | 第14-15页 |
| ·外源DNA直接导入植物的后代遗传变异特点 | 第15-16页 |
| ·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的优缺点 | 第16-18页 |
| ·花粉管通道技术与常用植物基因转化方法的比较 | 第18-19页 |
| 3 问题与展望 | 第19页 |
| 4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引言 | 第21-2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30页 |
| 1 供试材料 | 第24页 |
| ·受体材料 | 第24页 |
| ·供体材料 | 第24页 |
| ·白粉病菌种 | 第24页 |
| ·条锈病菌种 | 第24页 |
| 2 方法 | 第24-30页 |
| ·供体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 ·DNA浓度及质量检测 | 第25页 |
| ·花粉管通道法导入供体复壮30总DNA | 第25页 |
| ·田间试验安排与调查 | 第25页 |
| ·白粉病抗性鉴定 | 第25-27页 |
| ·条锈病抗性鉴定 | 第27页 |
| ·分子标记鉴定 | 第27-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49页 |
| 1 创造小麦抗白粉病新种质 | 第30-39页 |
| ·受体与供体表型比较 | 第30页 |
| ·D_1代植株白粉病抗性鉴定、分子鉴定及农艺性状鉴定 | 第30-31页 |
| ·D_2代植株白粉病抗性鉴定、分子鉴定及农艺性状鉴定 | 第31-33页 |
| ·D_3代植株白粉病抗性鉴定、分子鉴定及农艺性状鉴定 | 第33-36页 |
| ·D_4代植株白粉病抗性鉴定、分子鉴定和农艺性状鉴定 | 第36-39页 |
| 2 创造小麦抗病矮秆新种质 | 第39-45页 |
| ·受体与供体表型比较 | 第39-40页 |
| ·受体京冬8号的不同处理对结实率的影响 | 第40页 |
| ·D_1代植株的抗白粉基因分子鉴定和农艺性状鉴定 | 第40-42页 |
| ·D_1代植株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标记鉴定、抗性鉴定和农艺性状鉴定 | 第42-43页 |
| ·D_1代植株矮秆性状鉴定 | 第43页 |
| ·D_2代植株白粉病抗性鉴定、分子鉴定及农艺性状鉴定 | 第43-45页 |
| 3 创造优质抗病小麦新种质 | 第45-49页 |
| ·受体与供体表型比较 | 第45-46页 |
| ·花粉管通道技术导入供体DNA D_1代的结实率 | 第46页 |
| ·D_1代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1DX5+1DY10)的鉴定 | 第46-47页 |
| ·D_1代植株的白粉病抗性鉴定 | 第47页 |
| ·D_1代植株的条锈病抗性分子标记鉴定 | 第47-49页 |
| 讨论 | 第49-53页 |
| 1 花粉管通道技术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可行性 | 第49-50页 |
| 2 外源总DNA导入的后代材料变异广泛 | 第50页 |
| 3 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的分子证据 | 第50-51页 |
| 4 花粉管通道技术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结合 | 第51页 |
| 5 花粉管通道技术的转化率 | 第51-52页 |
| 6 小麦外源DNA的导入时间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 ABSTRACT | 第61-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