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图表索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1 国内外导弹方位瞄准发展的概况 | 第12-18页 |
1.1.1 国外的导弹方位瞄准技术发展的概况 | 第12-16页 |
1.1.2 我国导弹方位瞄准发展的概况 | 第16-18页 |
§1.2 弹道导弹瞄准的基本概念 | 第18-26页 |
1.2.1 弹道导弹瞄准中使用的坐标系 | 第18-19页 |
1.2.2 弹道导弹瞄准的实质 | 第19-20页 |
1.2.3 瞄准用的初始数据 | 第20-21页 |
1.2.4 瞄准误差对导弹弹着点偏差的影响 | 第21-22页 |
1.2.5 瞄准控制系统中的棱镜及安置误差 | 第22-24页 |
1.2.6 弹道导弹瞄准设备 | 第24-26页 |
§1.3 动基座瞄准系统 | 第26-29页 |
1.3.1 “北极星”导弹的瞄准系统 | 第26-28页 |
1.3.2 动基座弹道导弹方位瞄准的特点 | 第28-29页 |
§1.4 动基座弹道导弹方位瞄准系统精度鉴定的重要意义 | 第29-30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XX”潜地导弹方位瞄准系统的原理及其海上瞄准精度鉴定试验体系的构建 | 第32-44页 |
§2.1 “XX”潜地导弹的瞄准系统 | 第32-37页 |
2.1.1 方位瞄准过程 | 第32-33页 |
2.1.2 瞄准仪的工作原理 | 第33-34页 |
2.1.3 艇上设备各部分的功用 | 第34-37页 |
§2.2 “XX”潜地导弹海上瞄准精度鉴定试验体系的构建 | 第37-43页 |
2.2.1 系统组成 | 第37-38页 |
2.2.2 试验设备各部分功能 | 第38-39页 |
2.2.3 弹筒试验支架的坐标建立及坐标标定 | 第39-4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潜地导弹瞄准精度鉴定方法 | 第44-55页 |
§3.1 方位角计算原理 | 第44-45页 |
§3.2 方位角的测试原理 | 第45-47页 |
§3.3 调平误差的计算与测试原理 | 第47-49页 |
§3.4 坐标变换 | 第49-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瞄准误差的二次数据处理及误差合成 | 第55-94页 |
§4.1 瞄准测量误差的数学模型 | 第55-56页 |
§4.2 瞄准误差序列缺损值的补足和异常值的检验 | 第56-57页 |
4.2.1 缺损值的补足 | 第56-57页 |
4.2.2 异常值的检验 | 第57页 |
§4.3 瞄准误差序列非平稳性检验及平稳化处理 | 第57-67页 |
4.3.1 非平稳性检验 | 第57-61页 |
4.3.2 平稳化处理方法 | 第61-67页 |
§4.4 对各航次的瞄准误差序列采用最小二乘进行拟合 | 第67-69页 |
4.4.1 最小二乘拟合 | 第67-68页 |
4.4.2 利用F统计量检验最小二乘拟合多项式的阶数 | 第68-69页 |
§4.5 瞄准误差的合成方法与计算 | 第69-79页 |
4.5.1 瞄准误差的合成方法 | 第69-76页 |
4.5.2 瞄准误差的计算 | 第76-79页 |
§4.6 瞄准系统各分系统主要参数计算及测试结果 | 第79-92页 |
4.6.1 艇惯性导航分系统航向误差计算 | 第80-86页 |
4.6.2 912瞄准仪分系统光测角误差计算 | 第86-91页 |
4.6.3 分系统误差的合成结果 | 第91-92页 |
§4.7 调平误差的处理 | 第92-9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附录1 912基准棱镜与785棱镜、915南向镜精度标校 | 第102-109页 |
§1.1 标校方法 | 第102-105页 |
§1.2 误差分析与计算 | 第105-109页 |
附录2 4米光管精度标定方法 | 第109-110页 |
附录3 射击理论方位角的确定 | 第110-116页 |
附录4 地球曲率修正与子午线收敛角 | 第116-118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