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绪论 | 第1-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0-11页 |
·本文研究的思路 | 第10-11页 |
·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11页 |
·本文研究的结构 | 第11-13页 |
2 、 廉租住房 | 第13-20页 |
·定义 | 第13页 |
·廉租住房的特点 | 第13-14页 |
·国内廉租住房的实施方法及现状 | 第14-15页 |
·香港和海外典型廉租住房保障体系分析研究 | 第15-17页 |
·香港廉租住房保障体系 | 第15页 |
·比利时安特卫普市的廉租住房保障体系 | 第15-17页 |
·对两个保障体系的对照分析 | 第17页 |
·国内廉租住房存在的问题探讨 | 第17-20页 |
3 、 廉租住房配租机制概述 | 第20-23页 |
·定义 | 第20页 |
·配租机制在廉租住房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20-21页 |
·配租机制的确定 | 第21页 |
·廉租住房配租机制的评价 | 第21-23页 |
4 、 保障对象的确定 | 第23-27页 |
·保障对象的年龄和民事行为限制 | 第23页 |
·保障对象的户口和流动人口居住期限限制 | 第23-25页 |
·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户口限制 | 第23页 |
·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 | 第23-24页 |
·流动人口的划分 | 第24-25页 |
·保障对象的人均收入水平限制 | 第25页 |
·保障对象的个人财产限制 | 第25-26页 |
·保障对象的资格审查 | 第26-27页 |
5 、 传统配租机制的分析研究 | 第27-42页 |
·传统配租机制的分类 | 第27-30页 |
·实物配租法 | 第27-28页 |
·租金补贴法 | 第28-30页 |
·同一标准配租法 | 第30-33页 |
·同一标准配租法的介绍 | 第30-31页 |
·同一标准配租法的费用和效用分析 | 第31-33页 |
·费用分析 | 第31-32页 |
·效用分析 | 第32-33页 |
·分类配租法 | 第33-36页 |
·分类配租法的介绍 | 第33-34页 |
·分类配租法的费用和效用分析 | 第34-36页 |
·费用分析 | 第34-35页 |
·效用分析 | 第35-36页 |
·比例配租法 | 第36-39页 |
·比例配租法的介绍 | 第36-38页 |
·比例配租法的费用和效用分析 | 第38-39页 |
·比例配租法的费用分析 | 第38页 |
·比例配租法的效用分析 | 第38-39页 |
·以租转售法 | 第39页 |
·传统配租机制的比较 | 第39-42页 |
6 、 R-A(RETURN-ALLOWANCES)配租机制 | 第42-51页 |
·R-A廉租住房配租机制的提出 | 第42-43页 |
·R-A配租机制的定义及原理 | 第43-44页 |
·R-A配租机制的定义 | 第43页 |
·R-A配租机制的原理 | 第43-44页 |
·R-A配租机制提出的实践和理论依据及其特点 | 第44-48页 |
·R-A配租机制提出的实践和理论依据 | 第44-46页 |
·R-A配租机制提出的实践依据 | 第44-45页 |
·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依据 | 第45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 | 第45-46页 |
·R-A配租机制的特点 | 第46-47页 |
·R-A配租机制的缺陷 | 第47-48页 |
·R-A配租机制的执行 | 第48-51页 |
·R-A配租机制实施所需的条件 | 第48页 |
·R-A配租机制的执行程序 | 第48-51页 |
7 、 轮候制度和轮候时间 | 第51-53页 |
·轮候制度 | 第51页 |
·轮候制度的优点 | 第51页 |
·轮候时间 | 第51-53页 |
8 、 上海市廉租住房保障体系分析 | 第53-58页 |
·上海市廉租住房保障体系的介绍 | 第53页 |
·上海市廉租住房保障体系的分析和改进建议 | 第53-56页 |
·廉租住房满意度评定指标 | 第56-58页 |
9 、 对廉租住房保障体系发展的探索 | 第58-62页 |
·对国内现行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议 | 第58-59页 |
·关于国内廉租住房保障体系发展的探索 | 第59-62页 |
10 、 结束语 | 第62-64页 |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62页 |
·本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著作及文献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