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理论论文

基于红外加热再生的柴油机排气微粒后处理技术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34页
 §1.1 前言第10-11页
 §1.2 柴油机排气微粒与排放控制标准第11-16页
  §1.2.1 柴油机排气微粒第11-13页
  §1.2.2 柴油机排气微粒的危害第13-14页
  §1.2.3 柴油机微粒排放控制标准第14-16页
 §1.3 柴油机微粒排放的控制技术第16-26页
  §1.3.1 柴油机排气微粒的生成第17页
  §1.3.2 柴油机微粒排放机内控制技术第17-20页
  §1.3.3 柴油机微粒排放机外控制技术第20-26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6-27页
 参考文献第27-34页
第二章 柴油机微粒后处理系统的研制第34-56页
 §2.1 概述第34页
 §2.2 柴油机排气特点和后处理系统设计原则第34-35页
  §2.2.1 柴油机排气特点第34-35页
  §2.2.2 柴油机排气微粒后处理系统设计原则第35页
 §2.3 柴油机微粒后处理系统技术方案分析第35-40页
  §2.3.1 过滤材料选择第35-38页
  §2.3.2 再生方式选择第38-40页
 §2.4 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第40-43页
 §2.5 过滤器的设计第43-51页
  §2.5.1 过滤器的结构尺寸第43页
  §2.5.2 加热器的应用理论与设计第43-50页
  §2.5.3 过滤器的消音设计第50-51页
  §2.5.4 加热器和过滤陶瓷的安装第51页
 §2.6 试验设备和测量方法第51-53页
  §2.6.1 试验设备第51-52页
  §2.6.2 主要性能指标测量第52-53页
 §2.7 小结第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第三章 壁流陶瓷过滤机理的研究第56-73页
 §3.1 概述第56页
 §3.2 柴油机排气微粒特性第56-59页
  §3.2.1 微粒排放量第57页
  §3.2.2 微粒浓度分布第57-58页
  §3.2.3 微粒密度第58页
  §3.2.4 微粒形态第58页
  §3.2.5 微粒化学特性第58-59页
 §3.3 壁流陶瓷的微粒过滤机理第59-69页
  §3.3.1 壁流陶瓷的物理模型第59-60页
  §3.3.2 壁流陶瓷的微粒沉积机理第60-66页
  §3.3.3 组合过滤机理第66-68页
  §3.3.4 稳态与非稳态过滤第68-69页
 §3.4 小结第69-70页
 本章符号的意义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3页
第四章 壁流陶瓷过滤体的压降第73-90页
 §4.1 概述第73页
 §4.2 壁流陶瓷的压降模型第73-80页
  §4.2.1 稳态过滤期压降第74-77页
  §4.2.2 非稳态过滤期压降第77-80页
 §4.3 壁流陶瓷内的流动第80-86页
  §4.3.1 数学模型第81-82页
  §4.3.2 模型求解第82-84页
  §4.3.3 结果分析第84-86页
 §4.4 小结第86-87页
 本章符号的意义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0页
第五章 微粒后处理系统的试验研究第90-107页
 §5.1 概述第90页
 §5.2 过滤体流通性能试验研究第90-93页
  §5.2.1 过滤体流量系数测量装置第91页
  §5.2.2 流量测定第91-92页
  §5.2.3 通过能力比较试验第92-93页
 §5.3 过滤体过滤性能试验研究第93-95页
  §5.3.1 过滤体过滤性能台架试验装置第93-94页
  §5.3.2 壁流陶瓷过滤体的过滤效率和压降第94-95页
 §5.4 过滤器的消声第95-99页
  §5.4.1 过滤器消声试验研究第95-96页
  §5.4.2 试验结果分析第96-99页
 §5.5 过滤体加热再生的试验研究第99-105页
  §5.5.1 过滤体再生试验介绍第99-100页
  §5.5.2 过滤体再生试验装置第100-101页
  §5.5.3 过滤体再生试验的温度特性第101-104页
  §5.5.4 过滤体的再生效率第104页
  §5.5.5 过滤体再生的影响因素第104-105页
 §5.6 小结第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7页
第六章 后处理系统再生的理论分析第107-125页
 §6.1 概述第107页
 §6.2 过滤体的辐射加热第107-111页
  §6.2.1 辐射距离的选择第109页
  §6.2.2 辐射加热的边缘效应第109-110页
  §6.2.3 提高辐射效能的其它因素第110-111页
 §6.3 再生过程中微粒的燃烧第111-119页
  §6.3.1 微粒燃烧过程物理模型的建立第111-112页
  §6.3.2 物理模型的数学描述第112-113页
  §6.3.3 定解条件第113-114页
  §6.3.4 模型的数值方法求解与模拟分析第114-119页
 §6.4 再生过程中气流速度分布第119-122页
 §6.5 小结第122页
 本章符号的意义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5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25-12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7-128页
本学位论文的创新点及博士就读期间参加的其它科研工作第128-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附录: 自动控制原理图与流程图第130-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离子束溅射法制备C-N薄膜的研究
下一篇:便携式小型风力发电机的结构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