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前言 | 第11-2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11-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6页 |
·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 第16-18页 |
·相关理论简述 | 第18-25页 |
·农田水利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 | 第19-25页 |
·论文结构、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5-26页 |
·论文结构 | 第25页 |
·研究目标 | 第25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5-26页 |
·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史料来源 | 第26-28页 |
·基本思路 | 第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7页 |
·史料来源 | 第27-28页 |
2 红旗渠工程概述及其建设的制度背景 | 第28-36页 |
·一九五七年冬到一九五九年林县农田水利建设的简要回顾 | 第28-30页 |
·红旗渠工程概述 | 第30-32页 |
·红旗渠工程概况 | 第30-31页 |
·红旗渠工程规划 | 第31-32页 |
·红旗渠建设所依托的制度环境 | 第32-36页 |
·人民公社体制建立的诱因 | 第32-34页 |
·典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人民公社化运动 | 第34-36页 |
3 人民公社制度背景下红旗渠工程建设的特点 | 第36-50页 |
·管理机构的一体化 | 第36-41页 |
·红旗渠工程总指挥部 | 第36-40页 |
·红旗渠工程各公社分指挥部 | 第40-41页 |
·民工组织的半军事化 | 第41-43页 |
·工地民工的军事化编制 | 第41-42页 |
·严格的半军事化纪律 | 第42-43页 |
·突出政治挂帅 | 第43-45页 |
·农村基层组织的“政社合一” | 第45-49页 |
·对资源的组织动员 | 第45-47页 |
·对劳动力的组织动员 | 第47-49页 |
·重视水利工程的综合利用 | 第49-50页 |
4 人民公社制度下红旗渠建设的绩效 | 第50-59页 |
·直接经济绩效 | 第51-57页 |
·基本解决了人畜吃水问题 | 第51-52页 |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 第52-55页 |
·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卫生条件 | 第55-56页 |
·为工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 第56-57页 |
·间接效益 | 第57-59页 |
·经济效益 | 第57-58页 |
·社会效益 | 第58-59页 |
5 人民公社制度在红旗渠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 第59-61页 |
·系统外部存在的产权问题 | 第59-60页 |
·系统内部存在的产权问题 | 第60-61页 |
结议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档案资料目录 | 第66-67页 |
致谢辞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