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机组智能协调控制系统策略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页 |
| ·引言 | 第9页 |
| ·智能复合控制的研究内容 | 第9-12页 |
| ·模糊控制在智能控制中的应用 | 第12-16页 |
| ·模糊控制的应用现状 | 第12-13页 |
| ·智能模糊控制的研究方向 | 第13-16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6-20页 |
| ·AGC系统简介 | 第16-17页 |
| ·AGC对CCS的要求 | 第17-18页 |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单元机组的生产工艺 | 第22-36页 |
| ·单元机组的动态特性分析 | 第22-27页 |
| ·单元机组的非线性动态数学模型 | 第22-25页 |
| ·单元机组参数变化的原因分析 | 第25-26页 |
| ·单元机组阶跃响应特性 | 第26-27页 |
| ·单元机组的运行方式及其特点 | 第27-31页 |
| ·负荷运行方式及特点 | 第27-28页 |
| ·汽压运行方式及特点 | 第28-31页 |
|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 | 第31-35页 |
|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 第31-33页 |
|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任务和指标要求 | 第33-35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多变量系统的模糊解耦 | 第36-55页 |
| ·基于概率统计算法的耦合度分析 | 第36-39页 |
| ·耦合度的统计分析 | 第37-38页 |
| ·协调控制系统耦合度分析 | 第38-39页 |
| ·多变量模糊解耦控制系统 | 第39-45页 |
| ·传统的多变量解耦控制方法及问题 | 第39页 |
| ·多变量模糊解耦控制系统 | 第39-40页 |
| ·模糊解耦的主要方法 | 第40-45页 |
|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模糊解耦设计 | 第45-49页 |
| ·模糊解耦控制的设计 | 第45-47页 |
| ·动态模糊解耦补偿器的设计 | 第47-49页 |
|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9-51页 |
| ·小结 | 第51-53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第四章 基于规则调整的自适应模糊控制 | 第55-72页 |
|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55-61页 |
| ·常规的二维模糊控制与PID控制器的比较 | 第55-57页 |
|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57-61页 |
| ·规则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61-67页 |
| ·自适应模糊控制 | 第61-62页 |
| ·规则自适应控制器 | 第62-67页 |
| ·仿真研究 | 第67-69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第五章 采用智能复合控制器的CCS设计与应用 | 第72-98页 |
| ·系统设计 | 第72-82页 |
| ·控制思想 | 第72-73页 |
| ·负荷设定回路 | 第73-76页 |
| ·压力设定回路 | 第76-77页 |
| ·炉侧前馈控制器 | 第77-82页 |
| ·机、炉主控制器 | 第82页 |
| ·系统构成 | 第82-87页 |
| ·系统框图和信号描述 | 第82-83页 |
| ·硬件构成 | 第83-87页 |
| ·软件组态 | 第87页 |
| ·仿真结果和实际运行结果分析 | 第87-96页 |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88-89页 |
| ·运行结果分析 | 第89-96页 |
| ·结论 | 第96-97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97-98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98-101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00-101页 |
| 研究生期间参研项目 | 第101-102页 |
|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02-103页 |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