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 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和实践 | 第15-16页 |
2. 重穗型杂种稻超高产育种思路的提出 | 第16-18页 |
3. 重穗型杂种稻产量限制因素的剖析 | 第18-19页 |
4.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9-20页 |
第一章 重穗型杂种稻光合同化能力和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 第20-26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5页 |
1.2.1 重穗型杂种稻产量构成因素 | 第21-22页 |
1.2.2 重穗型杂种稻CO_2同化能力 | 第22-24页 |
1.2.3 重穗型杂种稻叶片光合功能期 | 第24-25页 |
1.3 讨论 | 第25-26页 |
第二章 重穗型杂种稻光合光抑制特性及其生理机制 | 第26-3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2.2.1 重穗型杂种稻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 第28页 |
2.2.2 重穗型杂种稻耐光抑制能力的差异 | 第28-30页 |
2.2.3 重穗型杂种稻光抑制的防御机制 | 第30-33页 |
2.3 讨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重穗型杂种稻低光强光合适应性差异及其生理机制 | 第35-4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3.2.1 遮荫条件下重穗型杂种稻干物质生产和经济产量变化 | 第36-37页 |
3.2.2 遮荫条件下重穗型杂种稻的光合生产能力 | 第37-38页 |
3.2.3 重穗型杂种稻遮荫处理后的光合恢复能力 | 第38-40页 |
3.2.4 重穗型杂种稻耐荫性光合生理机制 | 第40-41页 |
3.3 讨论 | 第41-43页 |
第四章 重穗型杂种稻光合产物的运转分配特性及其生理机制 | 第43-5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4.2.1 重穗型杂种稻灌浆期~(14)C—同化物的动态跟踪 | 第44-45页 |
4.2.2 重穗型杂种稻不同生育期光合产物的运转和分配 | 第45-47页 |
4.2.3 重穗型杂种稻光合产物运转效率品种间差异的生理机制 | 第47-49页 |
4.3 讨论 | 第49-50页 |
第五章 重穗型杂种稻超高产光合生理指标构成 | 第50-62页 |
5.1 重穗型杂种稻光合生产力的影响因子分析 | 第50-56页 |
5.1.1 光合功能期和变化光强影响因子 | 第51-52页 |
5.1.2 光合机构和酶系统影响因子 | 第52-54页 |
5.1.3 光合产物运转和分配影响因子 | 第54-56页 |
5.2 重穗型杂种稻生理功能改进的几个途径 | 第56-58页 |
5.2.1 提高重穗型杂种稻对变化光强的适应性 | 第56-57页 |
5.2.2 重穗型杂种稻C_4光合酶基因的导入 | 第57-58页 |
5.2.3 改善重穗型杂种稻光合产物的运转效率 | 第58页 |
5.3 重穗型杂种稻超高产光合生理指标的理想构成 | 第58-61页 |
5.4 讨论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