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前言 | 第8-19页 |
1 辣椒疫病及其防治研究概况 | 第8-9页 |
2 辣椒疫病病原菌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3 植物的抗病反应 | 第10-11页 |
4 同工酶技术在蔬菜作物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1-13页 |
4.1 运用同工酶技术进行蔬菜作物病理生化指标的诊断 | 第11-12页 |
4.2 作为早期鉴定和筛选抗病种质资源材料的生化指标 | 第12页 |
4.3 应用于某些特异性状的基因定位 | 第12-13页 |
5 辣椒对疫病的抗病性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5.1 寄主的组织结构抗性 | 第13-14页 |
5.2 寄主的生理生化抗性 | 第14-15页 |
6 RAPD分子标记在植物基因定位上的应用 | 第15-18页 |
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19页 |
第一部分 病原菌的分离与致病力测定 | 第19-24页 |
一 引言 | 第19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1 培养基 | 第19-20页 |
2 方法 | 第20-21页 |
2.1 菌种的分离与纯化 | 第20页 |
2.2 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 第20-21页 |
2.2.1 不同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对比 | 第20页 |
2.2.2 病原菌种内菌株致病力比较 | 第20-21页 |
2.2.2.1 辣椒苗的准备 | 第20页 |
2.2.2.2 孢子悬浮液准备 | 第20-21页 |
2.2.2.3 接种及接种后管理 | 第21页 |
2.2.2.4 辣椒疫病调查分级标准 | 第21页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21-23页 |
1 病原菌形态及培养性状 | 第21页 |
2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21-23页 |
2.1 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形态特征 | 第22页 |
2.2 不同来源病原菌的致病力差异 | 第22-23页 |
四 讨论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 辣椒品种对疫病的抗病性鉴定 | 第24-28页 |
一 引言 | 第24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1 材料 | 第24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24页 |
1.2 辣椒材料 | 第24页 |
2 方法 | 第24-25页 |
2.1 辣椒苗的准备 | 第24页 |
2.2 孢子悬浮液准备 | 第24页 |
2.3 辣椒疫病调查分级标准和抗病性划分标准 | 第24-25页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25-27页 |
四 讨论 | 第27-28页 |
第三部分 辣椒抗疫病的生化基础研究 | 第28-38页 |
一 引言 | 第28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1 供试材料 | 第28页 |
2 方法 | 第28-31页 |
2.1 糖含量测定 | 第28-29页 |
2.2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29-30页 |
2.3 过氧化物酶液的提取及活性测定 | 第30页 |
2.4 多酚氧化酶的提取及活性测定 | 第30页 |
2.5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提取及活性测定 | 第30页 |
2.6 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提取及活性测定 | 第30-31页 |
2.7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分析 | 第31页 |
2.8 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电泳分析 | 第31页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1 辣椒品种感染Phytophthora capsici后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 | 第31-32页 |
2 辣椒品种感染Phytophthora capsici后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32-33页 |
3 不同抗性辣椒品种感染疫病后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 第33-34页 |
3.1 POD活性的变化 | 第33页 |
3.2 AsA-POD活性的变化 | 第33-34页 |
3.3 PPO活性的变化 | 第34页 |
3.4 PAL活性的变化 | 第34页 |
4 不同抗性辣椒品种感染疫病后叶片同工酶谱带的变化 | 第34-36页 |
4.1 辣椒叶片感染疫病后POD同工酶谱带变化 | 第35页 |
4.2 辣椒叶片感染疫病后PPO同工酶谱带的变化 | 第35-36页 |
四 讨论 | 第36-38页 |
第四部分 辣椒抗疫病相关基因的RAPD标记 | 第38-47页 |
一 引言 | 第38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38-42页 |
1 材料 | 第38-39页 |
1.1 辣椒材料 | 第38页 |
1.2 供试菌株 | 第38页 |
1.3 主要仪器及药品 | 第38-39页 |
2 方法 | 第39-42页 |
2.1 抗病性鉴定 | 第39页 |
2.2 试剂的配制 | 第39-40页 |
2.3 基因组DNA提取流程 | 第40-41页 |
2.4 PCR反应优化 | 第41-42页 |
2.5 电泳 | 第42页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1 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 第42-43页 |
2 最佳PCR扩增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43页 |
3 F2代群体的抗病性鉴定和抗、感DNA混合池的构建 | 第43-44页 |
4 辣椒抗疫病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的筛选 | 第44页 |
5 OPA18_(550)与辣椒抗疫病基因连锁的初步确证 | 第44-46页 |
四 讨论 | 第46-47页 |
第五部分 总讨论 | 第47-50页 |
1 辣椒对疫病的抗性鉴定 | 第47页 |
2 辣椒抗疫病的生化基础 | 第47-48页 |
3 辣椒抗疫病基因的RAPD标记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英文摘要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