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伙伴选择研究
前言 | 第1-7页 |
一 概论 | 第7-16页 |
1. 供应链管理的兴起 | 第7-11页 |
1.1 供应链管理内涵 | 第7-9页 |
1.1.1 供应链概念 | 第7-9页 |
1.1.2 供应链管理定义 | 第9页 |
1.2 供应链管理兴起的意义 | 第9-11页 |
1.3 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 第11页 |
2. 供应链伙伴选择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 | 第11-16页 |
2.1 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发展 | 第11-13页 |
2.2 供应链伙伴选择的重要性 | 第13-16页 |
二 供应链伙伴选择的基本理论 | 第16-21页 |
1. 交易成本理论 | 第16-18页 |
2. 价值链理论 | 第18-21页 |
三 供应链伙伴类型选择 | 第21-33页 |
1. 供应链伙伴关系 | 第21-23页 |
2. 供应链伙伴类型 | 第23-28页 |
2.1 供应链伙伴类型确定依据 | 第23-25页 |
2.1.1 主导企业专用性投资 | 第24页 |
2.1.2 供应链伙伴专用性投资 | 第24-25页 |
2.2 供应链伙伴类型分类 | 第25页 |
2.2.1 市场交易型伙伴 | 第25-26页 |
2.2.2 主导企业约束型与供应商约束型伙伴 | 第26页 |
2.2.3 战略型合作伙伴 | 第26-28页 |
3. 供应链伙伴类型选择决策 | 第28-33页 |
3.1 市场交易型伙伴 | 第29-30页 |
3.2 非战略型合作伙伴 | 第30-31页 |
3.2.1 主导企业约束型伙伴 | 第30-31页 |
3.2.2 供应商约束型伙伴 | 第31页 |
3.2.3 交易高频率型伙伴 | 第31页 |
3.3 战略型合作伙伴 | 第31-33页 |
四 供应链伙伴选择的标准 | 第33-46页 |
1. 选择标准体系的设置原则 | 第33页 |
1.1 系统全面性原则 | 第33页 |
1.2 简明科学性原则 | 第33页 |
1.3 稳定可比性原则 | 第33页 |
1.4 灵活可操作性原则 | 第33页 |
2. 有关选择标准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33-36页 |
3. 市场交易型伙伴选择标准 | 第36-38页 |
4. 非战略型合作伙伴选择标准 | 第38-42页 |
4.1 供货绩效标准 | 第38-40页 |
4.2 企业运营状况标准 | 第40页 |
4.3 技术标准 | 第40-41页 |
4.4 合作标准 | 第41-42页 |
5. 战略型合作伙伴选择标准 | 第42-46页 |
5.1 兼容性 | 第42-44页 |
5.2 能力 | 第44页 |
5.3 投入 | 第44-46页 |
五 供应链伙伴选择方法 | 第46-50页 |
1. 选择方法简介 | 第46-49页 |
1.1 成本法 | 第46-47页 |
1.1.1 基于总量的成本法 | 第46页 |
1.1.2 基于活动的成本法 | 第46-47页 |
1.2 权重法 | 第47-48页 |
1.2.1 基本原理 | 第47-48页 |
1.2.2 权重法使用中的几个问题 | 第48页 |
1.2.2.1 标准体系的确立 | 第48页 |
1.2.2.2 标准权重的确定 | 第48页 |
1.2.2.3 定性标准的定量化 | 第48页 |
1.3 专家系统法 | 第48-49页 |
2. 选择方法的选用 | 第49-50页 |
六 结束语 | 第50-51页 |
附录: 供应链伙伴(供应商)选择标准 | 第51-54页 |
尾注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