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 第1-16页 |
1.1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立 | 第8-9页 |
1.2 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意义 | 第9-13页 |
1.2.1 中国的人口压力 | 第9-10页 |
1.2.2 西部大开发的迫切需要 | 第10-11页 |
1.2.3 农业发展对高新技术的迫切需要 | 第11-12页 |
1.2.4 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的挑战 | 第12-13页 |
1.3 三年来杨凌示范区建设业绩显著 | 第13-14页 |
1.4 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页 |
1.6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对我们的启示 | 第16-26页 |
2.1 国外高新技术园区发展述评 | 第16-20页 |
2.1.1 世界高科技园区发展动态 | 第16-18页 |
2.1.2 科技园区发展显示的规律性及对我们的启示 | 第18-20页 |
2.2 国内高新技术园区发展述评 | 第20-26页 |
2.2.1 二十年来的探索和实践 | 第20-21页 |
2.2.2 我国主要典型高新开发区 | 第21-24页 |
2.2.2.1 中关村的发展 | 第21-22页 |
2.2.2.2 上海浦东的发展 | 第22页 |
2.2.2.3 深圳的发展 | 第22-24页 |
2.2.3 国内高新区的发展规律及对我们的启示 | 第24-26页 |
3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开创性 | 第26-42页 |
3.1 高新技术及农业高新技术 | 第26-28页 |
3.2 世界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 | 第28-31页 |
3.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基本功能及特点 | 第31-34页 |
3.3.1 示范区的基本功能 | 第31-32页 |
3.3.2 农业高新区与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区的差别 | 第32页 |
3.3.3 建立农业高新区需要长期的经费支持 | 第32-34页 |
3.4 国内早期农业高新区的建立和发展 | 第34-36页 |
3.5 杨凌的优劣势分析 | 第36-42页 |
3.5.1 杨凌的优势 | 第37-39页 |
3.5.2 杨凌的劣势 | 第39-42页 |
4 杨凌示范区发展的层次结构 | 第42-47页 |
4.1 把发展高科技产业做为建园的重点,以科技带动企业发展 | 第42-43页 |
4.2 确立大型企业的主体地位,以企业的高效运转带动示范区的腾飞 | 第43-45页 |
4.3 以区带乡,实现地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 | 第45-46页 |
4.4 以乡带基(农户),全面启动,共同富裕 | 第46页 |
4.5 以企与基的新形象推进示范,实现推广效应 | 第46-47页 |
5 杨凌示范区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 | 第47-54页 |
5.1 重视“引进”的必要性 | 第47-50页 |
5.2 “消化 是关键 | 第50页 |
5.3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 | 第50-52页 |
5.3.1 观念创新是根本 | 第50-51页 |
5.3.2 体制创新是保证 | 第51-52页 |
5.3.3 技术创新是动力 | 第52页 |
5.4 示范是目的 | 第52-54页 |
6 凝聚多主体的优势功能建设新杨凌 | 第54-64页 |
6.1 教育事业是兴区之本 | 第54-56页 |
6.2 确定企业的主体地位,联合大中型企业进入农业 | 第56-57页 |
6.3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 第57-58页 |
6.4 正确发挥示范区管理委员会的职能 | 第58-59页 |
6.5 建立农业信息网业 | 第59-60页 |
6.6 鼓励良好创业风气的形成 | 第60-61页 |
6.7 塑造现代文明高新的区城形象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